39、用担当点亮一片天空

2017年06月15日 09:12:07 来源:杭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淳安县公安局办公室余丽君

  知识改变命运。充沛的知识储备意味着人生有了多种可能,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接受教育就意味着一种接触到更广袤的时间、进入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的可能性。

  2017年2月13日,《12名乡村教师接力送教 圆轮椅女孩上学梦》这一报道在《浙江日报》上一经刊登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年半的时间,一个人的课堂。从2014年夏天开始,杭州淳安双源完小的12名教师每周接力送教上门,点燃了大山深处“轮椅女孩”汪凌莹的梦想。12位教师,是双源完小的所有在编老师,中间有人退休有人调离,新进校的老师又马上自动补位,前前后后共有17位教师为小凌莹授课。

  这样的教学,看不到名,在这个距离淳县城足足有50公里远的乡村完小,教不出“状元”,更不用说是先天条件弱于常人的残疾女孩;看不到利,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几乎每个老师都曾自己贴钱购买文具、礼物,根本不在乎能收多少补课费;看不到终点,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能够断言,他们所付出的这一切努力和坚持,是否能够真正改变一位偏远山村残疾女孩的命运。但是就是这样的教学,他们坚持了两年半,坚持多走了一千多公里。

  他们的坚守源自一种职业理想。就如同2014年8月31日,在双源完小校长蒋有兵第一次见到小凌莹充满求学渴望的眼神时,面对摆在面前的困难,哪怕不得已将她从校园“劝退”了,也依然坚持“一个也不能少”。他说:“身为老师,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失学”。这是一个教育人最朴素的职业理想,但却是最难以坚守的职业理想。

  他们的坚守源自一种专业态度。小凌莹第一次握笔,是唐晓莉老师手把手教的,这个年轻的女老师曾怀着8个月身孕依然坚持来回步行8公里为小凌莹上课,用她的话说,“孩子起步晚,连最普通的拼音都不知道,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小凌莹第一次写自己的名字,是王苏妹老师教的,她对照着小凌莹的户口本,一笔一划地教了一遍又一遍。滕旺老师是在2016年暑假才加入送教队伍的,虽然教学的内容不多,但是他每次备课都很用心,当她发现小凌莹的视力因为身体原因开始弱化的时候,为了让她了解长度的概念,滕老师用课余时间专门制作了一把放大了5倍、足足有50厘米长的尺子,他说:“我们就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学会更多东西。”

  他们的坚守源自一份责任担当。61岁的王解放老师,是送教队伍里年级最大的老师,他始终记得第一次去汪凌莹家见到的场景,破旧的房屋、昏暗的环境,都让他鼻子发酸,但是他知道,对于小凌莹一家人来说,老师就是全部的希望。她的身体已经残疾了,不能让她的思想再残疾。今年已经60岁的鲍礼芳老师,他在一次给小凌莹上课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他们一个教一个学,整整拼读了近两个小时,到了下课的时间,小凌莹还没有完全学会。当看着小凌莹渴求知识的眼神,那天的课程,整整比预定的下课时间晚了1个小时,当鲍老师回到学校时,食堂已经关门,饿得不行的他只能吃了碗泡面。

  如今汪凌莹已经长高了,像个大姑娘了,她学会了写自己和父母亲的名字,能认得百来个字,100以内的加减法也算得很顺溜。更重要的是,汪凌莹变得开朗、乐观、懂事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只要她不放弃,我们一定不会放弃!”这是双源完小全体老师的共同态度。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这一最平凡的心愿。在这个偏远的山村,他们努力的意义,不在于造就多少“状元”,而在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充满生机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画出梦想的轮廓,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乡村教育事业的底线和坚守。

  感谢这些筑梦人、护火者。因为他们相信孩子们心中梦想的火苗再小、再微弱,都是无价之宝;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就是守住这一丝火苗的“可能性”,并期待有一天大放光芒。他们在最没有人关注的地方,在最难出成绩的学生身上,用平凡的举动,点亮了不平凡的追求。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当小凌莹用稚嫩的声音唱出老师教的儿歌时,那些藏在深山之中的梦想,正随着这些普通乡村教师的坚守,如同星光般亮起。

责任编辑: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