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守“根”铸“魂” 显担当

2017年06月15日 08:37:56 来源:衢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衢州市委宣传部 傅雯倩

  作为一名基层的宣传干部,我刚拿到微党课的通知时,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中华民族悠悠几千载的优秀文化传统”。

  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提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去年11月30日,以“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目录,这是衢州市首个世界非遗项目,是衢州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的一次精彩亮相,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立春”节气的别样风采。从最初梧桐祖殿的发现,到“九华立春祭祀”的恢复以及申报国遗,再到入选世遗成功,这背后,不仅有着一群文化学者的反复钩沉,更有着国家级非遗“九华立春祭祀”传承人、74岁的民间学者汪筱联十数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砥砺歌行,这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这就是担当。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于衢州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南孔儒学文化毋庸置疑是衢州城市名片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是衢州勇立时代潮头的核心灵魂所在。

  2004年,衢州恢复南宗祭孔,创设了“当代祭孔”方式,一改繁杂的迎神、初献、亚献等仪式,简化成“祭礼”和“颂礼”两个部分,“祭礼”部分将现代化的行礼、献花篮,颂祭词等祭拜方式融入祭孔仪式当中,便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颂礼”部分则邀请了近百名市民、学生代表朗诵《论语》章句,让更多的市民能参与到“公祭”活动中。这些种种的祭礼变革源自于一位老人——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嫡裔孔祥楷。

  13年来,在孔祥楷的不懈努力下,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衢州每两年举办一次学祭、一次孔子文化节;每五年举办一次社会各界公祭;连续多年举办“国际儒学论坛”。“仁爱”“责任”“奉献”“担当”等儒家文化的精华已经深深融入衢州人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当中,汇聚起传承民族魂、共筑中国梦的“最美”正能量。无论是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万少华,还是最美爷爷、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等,这些我们身边的“最美”人物用他们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文化,现代化本身也不可能从一无所有的文化荒漠中诞生出来,现代化同样需要文化的积淀和传统的支持。今年春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一炮而红,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景点。在这灯会、庙会的繁华场景下,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衢州市委市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与担当。正是凭借着衢州儒学文化核心区的历史底蕴,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艺有机结合,才让这条历史古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留住传统“根”,守住文化“魂”,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勇担当,我们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老爱亲、敬业乐群,这样的中华民族必将拥有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