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
教育人
2016年07月23日 11:32:54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刘凤仪
老师们常给学生讲课,却少有给自己讲课的。今天这一堂课,就是老师们坐在一起,聊聊我们自己的故事。
故事要从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第14 个元素——硅说起。在浙大玉泉校区的东北角,有一幢简朴的二层实验小楼。在小楼里你能看到一张办公桌,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风车模型。有阳光时,风车没有风也能转动,阳光越好,转得越快。这是“太阳能风机”模型,动力来源于一块小小的硅太阳能电池。1998 年,这块电池的主人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携全家回国,开始硅材料研究。硅材料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更是我国亟需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当时,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硅材料越纯越好”,而他却提出“杂质也能改善品质”。虽然不被主流认可,但他却认为:“做研究不能人云亦云,只要研究有意义,就值得坚持。”他的想法其实很朴素:最基础的科学问题不搞清楚,谈何研究?20 年过去了,同期同一领域做研究的4 个人,3个转行当了公司老总,只有他还留在实验室。“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他说。他希望自己和团队的研究能部分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现在,他的观点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同,原创理论,全世界都在应用,成果产业化更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产出三十多亿,更不要谈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他,就是杨德仁,一个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普通老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更是一名中共党员。
浙江大学有3562 位老师,杨德仁是其中的一位。他们心心念念,为生、为学,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身为师者的担当。那么当今社会,老师到底要有什么样的担当?49 位浙大老师代表将这样的思考,汇成一封信,送至习总书记的案头。去年教师节前夕,这封信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回复:“浙大教师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老师们精心育人,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希望浙大在这方面走在前列。”这番话是褒奖,也是勉励,更是鞭策。这一记鞭策,似乎让我们记起了,80 年前,竺可桢老校长就曾告诫学生“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要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把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镌刻进了求是魂中,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所以每个浙大新生在录取通知书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句话:“此后你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样,分享浙大人这个无尚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作为这些学生的老师、引路人,我们,又该如何呢?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剑桥、斯坦福,但会有第一个浙江大学。这样的大学,将在我们手中创造。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位老师,只要真正地做好本职,就能在平凡中创造价值;一个群体,只要有反思和探索,就能在混沌中带来改变。而一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勇于担当的老师和敢于作为的大学,就有可能去思考和创造更好的教育。身为教育人,我们更加坚信,我们胸中跳动的,就是时代的命脉;我们手中正在开创的,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不论来自哪所大学,我们都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教育人”这个无尚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让教育更好,让中国更好,让明天更好!
(浙江大学 刘凤仪)
责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