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竹马传承乡村记忆

2017年02月10日 10:28:07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孙亦娴

《竹马与福娃》跳上了第三届“我们的村晚”的舞台 本网记者 陆伟 摄

  福娃前面蹦蹦跳跳、竹马后面追逐奔跑,伴随着欢快的乐曲,洋溢着浓厚的年味。1月20日,杭州市西湖区的原创舞蹈《竹马与福娃》跳上了“我们的村晚”的舞台,节目中出现的竹马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传统艺术的魅力

  “转塘街道的龙坞和转塘地区曾被称为上泗区,上泗竹马作为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主要分布在临安、淳安、上泗地区,每逢庙会和节庆活动,竹马队都会被邀请前去表演。特别是春节期间,多支竹马队走村串户向百姓拜年,献上节日祝福。”转塘街道文化站站长缪全通介绍。

  竹马道具由竹马、马衣、马鞭组成,包括马头、马臀两个部分,马衣上表有鬃毛、马尾等,竹马一共五对,分别为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道具分别有竹马、服装、乐器等。上泗竹马的表演方式灵活多样,可在广场、舞台、院落等地方表演,可多人表演,也可单人表演,现在上泗竹马主要还是以多人表演为主。竹马表演形式有开口竹马和闭口竹马两种形式。闭口竹马只是跳没有演唱。开口竹马有竹马舞表演、越剧演唱以及皇帝唱竹马调。上泗竹马主要为开口竹马,即有竹马表演,也有“皇帝”等角色演唱戏曲,表演的动作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大开门、梅花阵、连环阵、鸳鸯阵等多个形式,因此广受百姓喜欢。

  现代文化的融合

  由于种种原因,上泗竹马一度失传。为了复原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塘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王洪根根据民间小调中的竹马调和一些跳竹马的行路调等资料,对上泗竹马又进行了挖掘整理,使上泗竹马得到了还原。他还重新组织起上泗地区的竹马表演,并成立了春之韵艺术团。

  竹马每到一个村,村里就放起鞭炮,由各村的负责人把竹马队引进村,竹马队敲着锣鼓,唱着小调到各家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在客堂里桌上点着蜡烛,桌上放着盘子,盘子里供着水果,还放着红包,等跳完一家后,东家就会把水果和红包拿给竹马领队,如果到村里的文化礼堂或者广场上,竹马队要进行整套节目表演给老百姓看,先是竹马舞表演,形式有大开门、梅花阵、连环阵、鸳鸯阵和倒退阵,接下来就是越剧演员演唱,之后是唱竹马调,给百姓祝福。

  在此基础上,西湖区通过艺术加工,融入喜庆诙谐的福娃形象,创作了舞蹈《竹马与福娃》,并通过舞蹈展现出农村新春喜庆祥和、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景象。

  挖掘保护与传承

  上泗竹马其实是西湖区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过程中挖掘和保护的非遗项目之一,通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西湖区还挖掘了转塘街道慈母桥村母慈子孝的民间故事,在文化长廊中进行了集中展示;转塘街道龙门坎村关于小白龙和白龙潭的传说,建设了龙凤展示馆;双浦镇灵山村的乌龙传说,建设了乌龙展示馆;双浦镇小叔房村的“家”文化故事,并进行了挖掘了特色展示。

  为了将这些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宣扬出去,杭州市西湖区依托文化礼堂阵地,建立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菜单式”送服务、镇(街道)文化站与文化礼堂结对合作机制,三年累计送去各类演出378场,并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文艺产品,如上城埭村特色文化为基础的村歌——《爱在转塘》获得了浙江省“村歌”创作大赛金奖,双浦镇东江嘴村参加省文化礼堂排舞比赛中获得银奖。

责任编辑:林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