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浙江探索④听社区书记讲,“联合国社区”怎么打造

2019年12月06日 12:01:46 来源:浙江共产党员公众号 作者: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个大命题,在浙江有不少推广至全国的优秀经验,从桐乡的“三治融合”建设到遂昌的“民事村了”;从普陀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到安吉的“五个所有”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基层如何解局,浙江各级党组织提供诸多的浙江思考、浙江实践。

  今年,我们来到金华义乌,听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讲:“四化”工作法,打造和谐共融“联合国社区”。


  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总人口2.9万,其中有来自29个少数民族、74个国家共3470人,是个多国籍、多民族、多文化的“联合国社区”,是义乌城市社区的一个缩影。

  社区有三大特点:一是外来人口集聚,组成复杂,情况多;二是国际化程度高,诉求交织,服务难;三是人口流动性强,语言多元,管理难。

  如何让境外人员、少数民族“入乡随俗”,“住得下、留得住”,是摆在社区党委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社区党委创新开展了以区域化党建、智慧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生活化融入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工作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着力打造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联合国社区”。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小马拉大车”现象曾是常态。

  为此,构建“1+X+Y”社区大党委,即由社区党委牵头,20家共建单位和6家两新党组织组成党建联盟,共享资源,认领服务项目。

  以社区党委为轴心,主动链接区域外单位资源,2018年以来,协同开展活动达43场,服务3700余人次。

  通过政府购买、资源下沉、培育孵化等方式激活各类社会组织,现有32家社会组织落户社区,2018年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场,服务近10万人次,实现了社区治理能级的飞跃。

  针对社区人口流动性强、人员结构复杂、开放型聚居等特征,社区党委通过信息化、智慧化手段着力打造“智慧社区”。

  线上通过微信自主申报,线下房东24小时上报,60个红色微网格长对新入住的境外人员进行上门走访,建立社区联勤联动站,实现“线上+线下”信息同频。

  建立居民微信群,成立“国际联盟群”,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回应解决。

  通过安装人脸识别监控、智慧烟感、门禁系统等设施,建立商铺“四联三防”,党员带头全员参与平安社区建设。

  社区党委搭平台、强服务,以“三张清单”工作法解决群众服务需求,以“幸福来敲门”为载体拉近邻里情。

  2014年起,建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开设“家门口孔子学院”,每周一到周五晚上为境外人员免费培训汉语,累计服务6万余人次。

  社区配备多国语言的同声传译设备,党员志愿者为中外居民提供免费翻译服务。开展新居民走访和个案走访,倾听群众诉求,实施精准帮扶。

  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吸纳11名境外人员参与涉外纠纷调解、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等工作,形成“以外调外”新模式。如社区的外籍兼职委员哈米2019年参与涉外纠纷调解40余次,帮助追回外商欠款500余万元。

  常态化开展中外邻居节、我们的节日、汉字大赛等品牌活动,以文化交融拉近距离,共创国际融合大家庭。在社区居住5年以上的老外有600余人,他们都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房东、邻居都很好,不走了!”

  实施“联合国”护照志愿积分制,1小时1积分,集满72积分可兑换一学期免费培训课程。目前,累计有25个国家的650余名外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达4万余小时,兑换免费课程600余期,有效促进境外人员融入本地生活。

  社区党委把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四化”工作法助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了一定实效。下一步,鸡鸣山社区将继续精耕细作,以服务居民、社区融合为导向,强化组织支撑,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以党建带动创社区品牌,厚植社区文化,努力打造国际化视野下的共治、共融、共享的“党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责任编辑: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