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衍君:用村歌文化开辟村庄管理的新天地

2017年09月04日 16:08:33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汪衍君

  我叫汪衍君,是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党支部书记。从2005年算起,我已经连任了五届,除了第一次选举得票率是88%以外,其余四次都是满票当选,我践行着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赢得了众望所归。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JPG

  如果让时光退回到2001年,那么,你一定可以在浙江卫视“目击”栏目和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看到大陈的名字,一则由于集镇土地出让而引发村民打架斗殴的负面新闻,让大陈这个浙西小村庄成为太多人热议的焦点。在此后的几年间,大陈,就多了一个别名——叫“让人头疼的地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陈儿女,我无法接受这个别名,更不希望这600年的书香大陈,沦落至此。

  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带着对现状的心痛,带着对未来的自信,更带着一名党员的担当,2005年下半年,我打消了在西子湖畔安家的念头,回到大陈,在88%的党员支持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为大陈华丽回归的破冰之旅。

  一座祠堂的修缮,让千年的乡愁有处安放

timg_meitu_1.jpg

  修复那座原本恢宏壮观、珍藏着大陈600年历史记忆的汪氏宗祠,赋予它生命,让它重新成为大陈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作为党支部书记要做的第一件事。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连班子成员都认为几十年来,这么多任书记都没有解决的事情,你刚上任就想解决,是否有点眼高手低,表面上都说支持我,但内心里我也知道他们并不看好我。为什么?缺钱哪。

  无中如何生有?2009年,我开始不间断地跑杭州,找省文化厅领导。省文化厅文物处的一位处长见我跑了多次以后,被我的诚意所打动,并问我为什么会如此执着?我说:大陈汪氏宗祠不仅是大陈人的灵魂和信仰,更是一个精神寄托。如果因为没有修缮而倒了,垮掉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大陈传统文化的根。最终,省厅领导被我的诚意和执着所感动,汪氏宗祠也成功列入为“省级文保单位”,获得了109万元的修缮款。尝到甜头之后,我信心倍增,又开始跑北京,找建设部,厚着脸皮,软磨硬泡。还记得建设部村镇文化司的一位司长曾惊讶地对我说,一个村书记进京跑项目,我真还是头一回遇见,算你行!经过编制规划,汪氏宗祠又被评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获得配套项目资金300多万元。

  成功争取到项目资金,一些平常说风凉话的人开始在背后说我的好话了,原本不看好我甚至不支持我的党员和村民也开始慢慢待见我了,原本有点散漫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到争取到这么多资金,那无精打采的眼神也开始发光了,干事积极性高涨。通过努力,破败的祠堂终于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大陈村民在这里重新找到了乡愁的记忆,文化的营养,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安详。全国各地的汪氏族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寻根问祖。

  从此,在村里,我的腰板更直了,底气更足了,威信更高了。我觉得我修复的不仅仅是一座祠堂,更修复了多年来支离破碎的党群关系。

  一首村歌的传唱,让散落的民心聚沙成塔

timg (8).jpg

  有些灵感总是在不经意中闪现。2009年,在续修族谱的过程中,我发现汪氏祖先有着尊儒重教、兴校办学的礼乐家风,而且围绕千年“大陈面”,还发生过一个母慈子孝的感人故事,这让我找到灵感,萌发了把她写成歌、在乡间传唱的念头,于是,我找到时任江山市副市长的何蔚萍女士,在她的帮助与支持下,《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两首村歌诞生了。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2009年11月,我得知要举办首届全国村歌大赛征集评选活动,觉得这是一个唱响大陈的好机会。于是在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凑齐了10万块参赛经费,带着两首充满乡土气息的大陈村歌第一次亮相京城,并一炮走红。《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荣获十佳作词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荣获十佳作曲奖;本人也荣获个人演唱奖。随后在“首届中国村歌之星总决赛”上,大陈村再度凭借村歌的魅力,荣获“全国村歌示范基地”称号,本人荣获“中国村歌和谐之星”称号和“中国村歌推动人物”称号,江山市也因此被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自此,大陈村歌成了具有鲜明乡愁元素的文化金名片。

  “党建引领、文化感召”。都说我是一个用村歌管理村庄的书记,我是学婺剧出身的,唱歌是我的老本行,所以在我们村里面,开会有人迟到,我们不直接批评,而是罚唱歌一曲;谁家里有了喜事,我就带头唱歌祝福……唱唱跳跳促和谐,在情深意切的歌声中,大陈村民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民心渐聚,民风日正。2009年,大陈村被命名为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2014年,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在情深意切的歌声中,大陈村民回顾了大陈先祖尊儒重教的育人理念;重温了大陈先祖母慈子孝的敦厚家风。潜移默化,微雨润物,在自我陶醉中续写着书香气、翰墨林、慈母心、孝子情等现代版传奇故事。在情深意切的歌声中,那碗浓缩着大陈几代人记忆,散发着妈妈体温,寄托着母亲慈爱的大陈面,也走出青石小巷,飘进千家万户,成为传播文化、富庶乡里的当红品牌。

  大陈村歌的传唱,不仅唤醒了党员的初心、唤醒了群众的希望,更唱响了乡风文明的新篇章,传播了党群合心的好声音……

  一方文化的兴起,让奋进的大陈厚积薄发

CshKGFczP42AWpzyABgXHkXeuiQ084.jpg

  祠堂有了、村歌有了,大陈不知不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是否可以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村民的增收致富成为摆在我们支部面前的最大命题。

  我们借助文化的东风,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优势,通过难事书记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的模式,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业,现在看非遗传承、品特色小吃、听大陈故事成为大陈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就拿大陈面来说,它是我们大陈村的祖传工艺,是大陈村的招牌特产,素有口感滑腻柔韧,耐煮不糊,隔夜不粘的特点,名扬三衢已有百年之久。我们靠着《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这首村歌着重打响大陈面的品牌知名度,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相结合,采取股份制方式成立了江山市大陈长春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大陈面厂年产量达5000吨,产值近2000万元。

  还有我们的民俗风情更是一个重要的“吸睛点”,依托古村、古祠、仿古民宿等原生态景观风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大陈麻糍、大陈面等大陈特产制作工艺的流程演示和民俗展示,我们不断举办大陈麻糍文化节、村歌表演节、中式婚礼秀等节会,吸引八方来客并深受好评。我们还将投入700万元,重金打造一台《大陈见面》实景演出,不断丰富大陈旅游的文化内涵。

  大陈文化的兴起带动了一方美丽经济,通过党员干部的努力,以及群众的配合,大陈村支部更有战斗力,干部更有凝聚力,群众更有向心力,提振了信心,美丽了乡村,活跃了经济,实惠了群众。

  一面旗帜的飘扬,让党建的引领深入人心

  都说村支部书记要有治理能力。我认为基层治理的好坏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这个地方的民风民心,也可以折射出支部的战斗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党群1+7(一家亲)机制进行结网运作,即1个新书记加7个老书记;1个党员加7户村民,使新书记有监管人,老书记有话语权;党员有联系户,村民有解忧人。

  我自己联系的有户村民,人称“小军师”,他平素里总喜欢串通个别捕风捉影、歪曲事实、混淆视听、造谣生事的人,传播负能量,影响村民情绪,影响正常村务工作,干部群众反响很大。我曾数次登门与他摆事实、讲道理、谈发展。可他就是油盐不进,我行我素。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他女儿出嫁的那一天,当我出现在婚礼现场的时候,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他显得十分惊讶,连说:“书记你怎么来啦”?我坦然地对他说:“论起辈分,我是长辈,晚辈大喜,做长辈的岂有不来贺喜之理!”说着,我递上一个不小的红包,并告诉他今天还有一场喜事,喜酒就免了。第二天,他破天荒地三次电话邀约我去参加谢媒酒,这是我期待的场景,酒过三巡,我再次和他以及他的家人交心,重申团结好办事,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爽快地应承下来。自此之后,每逢村里有项目,他总是积极宣传,主动配合。村里还有一位村民,人称“小广播”,能言善辩,能说会写,特别擅长顺口溜,平日里喜欢无中生有、搬弄是非。我没有找他谈道理,而是请他在“麻糍节”上自创自演节目,并叫他儿子给他准备了新皮鞋、新衣裤,还答应他,如果内容正能量,表演有感情,村里奖励两个热水瓶。被尊重感和自我成就感,让他前后判若两人,自此之后,他成了村里的义务宣传员,嘴里哼得是他自创的赞美大陈的歌——《我们的明天有多好》。 “小军师”、“小广播”的回归,让村里“理发店”、“上爿埂”这两处“负面新闻广播点”变成了“暖新闻广播点”,村民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倍增。

  十三年风雨兼程,十三年如履薄冰。今天的大陈,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拥有多张金色的名片,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文化礼堂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宣传文化思想教育基地”“中国十大最美村庄”“中国村歌发祥地”“国家3A级景区村”、全国百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

  一面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一支队伍,筑起钢铁的城墙;一方山水,养育六百年望族;一座祠堂,延续三百年书香;一曲村歌,唤醒沉睡的能量;一个村庄,追逐不变的梦想。

  作为一名大陈人,作为大陈村的“带头人”,已经尝到了发掘传统文化,推动村庄建设的甜头。接下去,我要继续做一个装扮美丽的大师,创造幸福的工匠,莫负组织栽培,莫负党员群众期望,莫负当下好时光,再次唱响大陈古村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楼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