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 读懂自己、读懂中国

赵赟 庆元县淤上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2016年12月26日 15:10:53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赵赟

W020161212588081332017.jpg

赵赟(中)在调解山林纠纷。

  3年前,我跨出大学校门,在一个清晨,披着缕缕朝阳走进略显破旧的庆元县濛洲街道大门。3年过去了,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所不同的是,正是基层经历的“阳光”让我逐步成长、成熟,让我逐步读懂自己、读懂中国。

  责任

  九月的一个周六,深夜11点。“呼啦啦”,濛洲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卷帘门开了,驻村干部陈观富办公室的灯亮了起来。从杭州刚做完手术出院回来的他,下车便径直进了办公室。趁电脑开机的间隙,他给村干部打了个电话,提醒尽管台风还未到,仍需提前做好值班工作,并强调防台期间自己照例会每天在村里通宵值班。放下电话,他舒了口气,动了几下,终于找到一个不让伤口疼痛的姿势坐定,开始准备招投标材料。我劝他,该休息时还是要休息,“我还有不到1年的时间就退休了,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老陈笑着说。街道的小青年拍了张老陈工作的照片发到街道微信群,大家纷纷留言:“老陈快回家”、“老陈注意休息”……

  饭碗

  提到基层工作,街道一楼社保大厅的吴梅姿常把“饭碗”二字挂在嘴边。“尽管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在工作的时候掉的,但我仍然感谢这份工作。我是高中毕业就工作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还要辛苦准备笔试、面试。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其他的事情我也做不来,就没了饭碗。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她平静地说。后来,我了解到,她首次怀孕时乡里正忙,下村做工作的时候直到发现自己流血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交通不便,等了很久才有辆拖拉机过来,她拿一团衣服垫在下面上了车,到医院时衣服已被血浸透。好在,医生成功地把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精神

  街道办公楼已四十多岁,我第一次走进这幢楼时,发现开关是拉线的。开会时,一旁的同事提醒不要乱动,因为桌椅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散架,老式朱红的文件柜不仅结实耐用还透着沉淀在历史里的荣光。

  一群平均年龄近50岁的基层干部,承担着22个项目建设,服务近四万人;即将退休的老干部出院后先到街道再回家,单身的小青年把街道当家把家当客栈;比起细数基层的苦烦累,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是抗台时的风雨同舟,是项目清表后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三年内两次取得考核第一名的欢呼,是终于做通群众工作后嘴角的微笑。

  “只要我们发扬‘团结、实干、奋进、奉献’的濛洲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已是深夜22:20,隔壁会议室里传来街道领导的讲话。这,或许就是答案。

  成长

  “没挂职前,觉得基层就是一群‘土八路’。两年挂职间,我看到,面对上级的考核压力、极为有限的上升通道、群众对利益的强烈诉求,基层干部们担起责任,利用有限的资源,把上级的任务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基层让我成长。”这是省公路局下派到庆元挂职的干部刘俊珂的感悟。

  3年间,我一边听着信访对象诉苦,一边查着文献探寻这一特色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一边接着报修电脑的电话并疏通着被堵的马桶,一边思考文字材料的框架和要点;一边想着如何通过层层关系做通征地户的工作,一边翻着《罗伯特议事规则》寻求理论支持。

  我在基层坚守中成长,在成长中发现老百姓的淳朴,体会每个政策落实背后的民情,读懂自己、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林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