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的浦江样本
“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的浦江样本
2019年06月06日 16:57:42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潘伟康
2013年,省委在浦江打响“五水共治”第一枪,这座千年古县以治理水晶支柱产业污染换来江水之清、乡村之美,其断臂求生之勇气赢得赞誉。如今,“最多跑一次”的春风吹遍浙江大地,浦江再次用决心和力度诠释“改革无止境,服务暖人心”。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乡镇街道层级“跑改”既跑出了改革加速度,也跑出了群众满意度。
一、 流程再造,减政放权就近办
本着“不让百姓多缴一分钱,不让群众多等一分钟,不让百姓多带一份材料,不让百姓多跑一里路”的目标理念,浦江创新“四个到位”,即事项授权到位、流程告知到位、人员覆盖到位、全程代办到位。突出延伸下放,以委托下放、审核转报、驻场办理三种方式,针对民政、社保、国土、建设、卫计等政务服务事项,实行简政放权,实现乡镇有能力承接的事项就近办。
通过对 “最多跑一次”事项的系统梳理和流程再造,将办理社保登记、再生育审批、租房证明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下沉,并把“最多跑一次”和“四个平台”有机结合,以此为契机打通乡镇与部门间信息壁垒,推动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实现村社区代办事项73项,占所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的82%。
基层是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一线。让基层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是浦江党员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除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浦江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推出“联村(点)干部+代办员”模式,让群众不出村(社)办好事。
二、 精准对象,服务周到贴民心
服务群众对象精准,改革才能有的放矢。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不拉下一个真正有需要的人。让群众感受到温暖,浦江的“跑改”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暖心事”。
一是关爱残疾人。浦江县残联成立“康复工程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助听、助行等方面的康复辅助器具。前吴乡罗源村村支书盛群胜得知后,想起本村费兴洲家的困难情况,于是带着表格上门为他办理相关申请手续。目前,浦江已有累计150余残疾人受惠于该康复工作项目,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是关心医患群体。针对医患群体,县人民医院等三家医院升级推出“老弱病残”群体看病“零排队”服务,在挂号、收费、就诊、化验、取药等环节予以优待;县妇幼保健院推出发烧儿童“零排队”服务;郑家坞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行动不便人员提供免费带药上门服务。目前,已累计1.2万余人次受惠。
三是便捷社保代办。在白马镇永丰村,村民享受了在村里办理社保信息变更的便捷服务。群众只需带齐相关证件资料,由行政村代办员审核并填写“乡村联办”事项代办单,在确认签字后完成代办手续。代办员交由乡镇协管员办理,整个流程无需村民跑到行政服务中心或乡镇办事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好事。
四是优化农建房审批。浦江实行“一张表”审批,建立“四到场”联合机制和批前公示合并机制,推行乡村两级代办制,落实限时审批办结制。农民建房审批时间从2个月以上缩减为15个工作日内,缩减比达75%。全市唯一的规划、用地一张表审批的“浦江模式”,实现农民建房审批“最多跑一次”。
三、 宣传告知,群众办事精准跑
为保证基层群众知晓率从而提高改革实效,浦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办事群众参与度,由“盲目跑”变为“精准跑”。
一是村口晒单。一次性在全县425个自然村、人流集中区块进行公示,明确相关事项的政策依据、办理条件、申报材料、办事流程和承诺期限等具体内容,让群众不出村就能清楚了解办事流程及需要携带的材料。
二是建工作群。通过网络、QQ、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确保了解在外人员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线帮扶解决在外人员的实际困难。
三是架“连心桥”。每家每户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开亮出驻村干部、“最多跑一次”专职网格员、责任区民警、卫生院签约医生的手机号,方便群众办事咨询,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个电话网格员就能“上门服务”。
四、 网格管理,服务保障全覆盖
依托“党建+”和“四个平台”,积极创建“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红色网格员”服务模式,实现服务群众全覆盖。全县共划分网格578个,网格员具体负责收集、反馈网格内群众的办事诉求。近万名“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红色网格员”的服务力量,形成以网格员为支撑、党员干部为补充的网格运行体系,实现了党员服务群众全覆盖。
通过组建代办服务队伍,由专职网格员任专职代办员,各业务线人员及党员干部为兼职代办员的代办服务队伍,按照属地原则,为居民提供全程免费帮办、上门代办服务,代办结果反馈给红色网格员,进行“跑单”回复,让群众办事“跑上来”变干部“沉下去”。同时,针对低保五保、高龄老人、残疾人、大病患者、计生服务对象等群体,依托网格员帮办、代办等形式,通过代办员上门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作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