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宁本地百姓期盼和企业家坚守

2019年06月06日 16:21:06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冯执一

  我的老家在海宁市区,以前叫硖石镇,2003年被拆分成硖石、海洲、海昌、马桥四个街道。自从2006年举家搬迁到嘉兴后,我基本只在每年春节期间回海宁走走亲戚,时间久了对海宁发展状况确是越来越生疏了。这次借着回乡走访调研的机会,与亲戚长辈、同学朋友、机关干部进行了访谈交流,并实地走访了一些地方,既看到了海宁的发展变迁,也听到了群众的心声期盼。现将所见所感整理成调研报告。

  一、感受到了海宁市民对“杭海同城”的期盼

  对许多海宁人来说,一直有个“杭州情结”。因为历史上自五代的吴越国开始,直至民国时期,海宁长期隶属于杭州。由于地缘相临、人缘相通,海宁与杭州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度,海宁人喜欢到杭州消费,许多杭州人也在海宁购房置业,近年来两地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海宁被纳入了杭州都市区,杭海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这次回乡调研,亲戚朋友问的最多的也是:听说国家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省里对海宁与杭州一体化发展有没有什么考虑?是不是以后到杭州等大城市出行、看病、办事更加方便了?海宁是不是要划归杭州了?足见大家对“杭海同城”的期盼。

  然而,海宁与杭州同城化发展的进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宁市政府的朋友告诉我,尽管杭州都市区规划将海宁包括在内,但由于缺乏跨区域的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成效还不够明显,一些制度的壁垒还没打通,在一些领域还不如接轨上海来得具体实在。比如现在嘉兴的市民卡,已经可以在上海的地铁、公交等刷卡,但是在杭州却刷不了;拿嘉兴医保卡在杭州看病,只能在少数几个医院实现刷卡结算,医院数量较上海少很多;海宁与杭州的各类开发区、园区,还没有建立合作关系,但上海的张江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等,都在嘉兴建立了产业合作园……

  综合调研走访中听到的意见建议,我感到,推动“杭海同城”,发展有需要,工作有基础,群众有期盼,完全可以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成为浙江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示范点和闪光点。一是建议参考上海牵头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模式,打造杭州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将海宁全域纳入,在规划共编、平台共建、生态共保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支持加快建成杭海城际铁路,适时推动杭州地铁延伸到海宁,实现两地交通出行的同城化、通勤化。三是加快市民卡、公交卡的互通共认和双向“一卡通”步伐,推动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让群众享受同城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二、感受到了不少群众、企业家对于当前经济走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担忧

  去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经贸摩擦负面影响显现。在调研中,许多群众和企业家都表达了对经济走势的担忧和对企业下一步发展的迷茫。大家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利润正因成本上涨而被不断侵蚀。我的堂哥在一家不大的织袜厂工作,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出口欧洲国家为主。春节期间和他聊起企业的经营状况,他摇着头说,比去年差了好多,主要还是因为成本上涨过快:去年纺织原材料成本上涨了7%-8%,劳动力成本上涨了10%,而由于外贸订单价格不能变,导致企业利润总体下降了9%。从之后调研的情况看,企业利润因成本上涨而不断收窄是一个共性情况。有办企业的朋友告诉我,目前成本上涨是全方位的,除了原材料和用工,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去年企业营业税金增长10%以上;去年省天然气价格上调后对企业负担加重,并且国内物流商对部分货物运价上调30%,也推升了企业物流成本。

  二是企业经营正因中美经贸摩擦陷于两难境地。海宁商务局的同志告诉我,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海宁企业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额占到海宁全部出口的30%左右。去年中美经贸摩擦发生后,海宁对美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对全市出口的影响较大。主要涉及企业30多家,产品包括精编、建材、包装、机械、家电等门类,涉税金额达到5000多万元。目前,中美经贸摩擦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十分重要,必须政企合力共同应对。

  三是传统产业正处于迫切需要转型的阵痛期。皮革、经编、家纺作为海宁经济的“老三篇”,三个行业相加占到海宁规上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受市场竞争、需求不旺、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这些传统行业的发展承受了较大压力。以皮革行业为例,近年来规上增加值处于5%以内的低速增长,去年仅增长1.5%。春节期间我也到海宁皮革城走了走,尽管人也不少,但和曾经的热度相比确实冷清了许多。一些商户业主告诉我,过去来皮革城的人全国各地都有,人家冲着海宁皮革城的牌子来的。但是后来海宁皮革城在山东、辽宁等地又建了7、8个皮革城,导致当地人都不往海宁跑了,而海宁本地的消费量有限,所以皮革城已经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繁荣了。一位皮革城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海宁皮革产业的衰弱,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产品的原因,现在海宁本地工厂生产的皮革服装,其实是按照上一年款式进行模仿,已经不符合新兴消费者喜欢新潮、爆款的消费需求;线下门店的销售模式,也不符合年轻人崇尚网上购物的消费习惯。如果不能在产品设计、营销模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皮革行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这也是纺织、服装、家具、家装等传统产业转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在调研走访中,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也提了一些意见建议:一是希望有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特别在省级层面,建议进一步加大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力度,推动水电气等价格在省域间处于相对低位,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低廉和宽松的环境。二是探索建立第三方的企业服务机构,更多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减少企业对政府的过多依赖,增强问题发现和解决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三是由政府联合龙头企业,在海外布局产业园,为浙江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四是针对每个传统行业,一业一策制定产业振兴计划,重点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三、感受到了海宁企业家立足实业促转型的决心和坚守

  海宁一直以来都是浙北的经济重镇,实体经济与城市发展相伴而生,是海宁的根基和命脉。在这背后凝聚了海宁企业家的辛勤和汗水。有企业家朋友告诉我,海宁企业家的一大特点是,能够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很多人把做精主业、做强实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在调研中,我切实感受到,很多企业家面对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依然能够坚守初心、立足实业,不脱实入虚,让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的路子越走越宽。比如,天通控股坚持立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除了把磁性材料、机械设备、蓝宝石等领域做到国内领先,还与海宁政府合作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集聚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参股芯片制造企业,为转型发展积蓄“芯”动能。海利得将产业链从传统的制造环节向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环节拓展,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宏达高科把产品质量摆在第一位,在研发阶段就树立零缺陷设计理念,并构建起全流程的质量监管防线,使企业凭借优良的品质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发展的困境具有共性,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在当前全省上下推出一批批改革领跑者案例的同时,是否也可以在经济领域,推出一批批坚守实业、创新转型的领跑者案例,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造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让更多的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在浙江的大地上涌现,为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作者单位:省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楼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