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萧山老城区里品“年味”

2019年06月06日 16:20:33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陈乔

  悄悄地,新年又到了;树枝上悄悄地爬上了许多红灯笼,窗户上也悄悄地印上了红窗花;门上大红喜庆的福字与两边龙飞凤舞的春联,映衬出一年的收获和对来年的期盼。

  我的家在杭州市萧山区,这是一片因跨湖桥文化、花边纺织而名声鹊起、因经济实力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而闻名中外的富饶之地。越是临近春节,萧山各大酒店餐馆年夜饭的预定就更加忙碌,辛苦了一年的人民,在这个传统的团结佳节里,一年压轴年夜饭“大戏”纷纷上演,年夜饭在哪儿吃,吃什么,什么人一起吃,一个个细微变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几年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往年年三十“一桌难订”不同,今年萧山酒店年夜饭热度似乎有所下降。我在萧山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数据中发现这样一条“有内涵”的信息,2019年萧山共预定年夜饭2221桌,就餐人数24457人,与2018年相比分别减少了321桌和3664人。而在价格方面,酒店年夜饭平均价格维持在3600元/桌左右,与去年相持平。一年时间,价格没涨,预定风潮却逐步降温,其中原因何在?

  一、“家宴中心”异军突起

  我家所在的蜀山街道湖山春晓社区,今年春节有近25户家庭选择在湖山社区城乡一体化安置小区家宴中心宴请亲戚朋友。“以前家里地方小,一大家子只能去酒店吃年夜饭,现在家门口就有家宴场地,更加方便了。”我的一位邻居这样告诉我,家宴中心,其实就相当于家门口的饭店,可容纳10-15桌,还有配套的洗碗工、切配菜工和厨师,菜量相比酒店也更大。

  通过查阅资料,我找出了家宴中心的“前世今生”。近年来,随着萧山城中村改造纵深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社区里的家宴中心忽然“火”了起来。去年萧山共新建农村(社区)家宴中心22个,截止2018年底,萧山共有82个家宴中心。“一桌只要1600元,与酒店动辄3000元以上的价格,这里便宜多了,与亲友相聚交流也更放得开。”

  除此之外,今年的年夜饭还有一个新趋势。春节期间我在和亲属的聊天中得知,身边的一些亲属今年仍旧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而年夜饭的档次从原来的几千元一下飙升到上万元。据他们说,像这样的“万元桌”不是每家酒店都有,需要很早预定,而且基本一经推出就预定一空,非常火爆。当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么高档的“万元桌”年夜饭,一位亲戚告诉我,最主要的还是现在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一万多的年夜饭并没有“消费不起”的感觉,而且价格高了,不仅可以享受到比较好的就餐环境,菜的种类和品质都非常优质,一家人忙碌了一年,应该好好犒劳自己。

  二、背后是城市化的影子

  “家宴中心”的火爆与近几年萧山的城市化建设息息相关。从以前的一村人过年吃“流水席”,到后来搬入过渡房,只能吃“酒店席”,再到现在大家又聚在一起吃“家宴席”。可以说,一桌年夜饭里折射出的是城市大拆迁中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欢聚离合,年夜饭饭桌上说的最多的,也就是关于拆迁的“纸短情长”。

  2018年是萧山区的又一个“拆迁大年”,仅第一批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计划就涉及17个村(社区)8000多户家庭,改造面积300万平方米。除了部分居民采取住房安置的办法外,这批棚户区改造的大部分住户,仍旧选择以货币安置为主。从2017年的27个村、12701户,到2018年的17个村、8000户,再到2019年提出的“从拆迁并举”到“建设为主”,可以看出,萧山近几年的拆迁力度在逐年递减。

  说起拆迁,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欢喜的,是自己的房子能够被拆迁,得到的补偿不少,还能分到新的房子;忧虑的,是拆迁安置房建设进度慢、质量不高,拆迁补偿太少等。在这次回乡调研活动中,我到拆迁安置相对集中的广泽小区和2019年将要拆迁的棉被里社区,与这里的住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将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作了梳理汇总。

  一是进程可以更趋合理。有些拆迁工作由于缺少超前规化和提前建设,前期准备不足,拆迁的项目往往都是先拆后建,甚至是先拆迁后腾地再建设,部分项目开工时往往因不具备规划条件,导致节点卡壳,造成工程开工迟缓或工程停工窝工,致使建设总量和速度远远滞后于拆迁总量和速度,安置房建设面积落后于拆迁面积。此外,大范围拆迁补偿和安置周期拖延,给区财政资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导致其他部分民生工程项目进度、资金拨付出现一定滞缓。

  二是过程可以更有温度。不可否认,拆迁工作力度大、进度快、见效早,对城市整体形象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拆迁工作中一味地强调速度,会给被拆迁群众带来一定的困扰。以我家拆迁为例,从签订腾房协议到腾房交房,街道拆迁部门限定的时间是一周以内,逾期将会扣除部分按时腾房奖励。想要在一周内找到合适的过渡住房并完成搬迁,很多家庭只能“加班加点”,找搬家公司、向亲戚朋友求助。其次,在某些“钉子户”不愿搬迁时,有些街道拆迁部门仍旧会采取简单粗暴的停水、断电,打围墙,破坏进出住宅的必经道路等手段,这也是目前拆迁工作中被拆迁人反映最大的问题。拆迁过程、拆迁方式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值得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思考。

  三是指标可以更讲科学。同样的,为了加快拆迁进度,街道对各拆迁工作组下达的任务考核指标给拆迁工作人员造成了不小的隐形压力。按时丈量率、签约率、腾房率,这些是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经常能够听到的词汇。以数字化的“率”来衡量一项工作是否完成或者完成进度,具有直观化、具体化、可比化等很多优点,但是在各种“率”的背后,各方是否又有许多难以言说之痛?我在某街道办公楼里看到,大大的一面“征地拆迁进度表”几乎占据了大厅西侧整面墙,表上贴满了小红旗,某家某户已经完成腾房,某家某户还未完成签约……鲜红的小旗和空白的栏目形成鲜明对比,刺激着每一名拆迁团队工作人员的神经。“每天深夜下班回家,经过大厅的时候都会驻足研究一会儿,想着明天的工作任务,感觉压力很大。”一位街道征迁工作组的干部曾这样对我说。

  加快推进城市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品质有了极大地提升。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是否可以更多地照顾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少一些“简单粗暴”,多一份“贴心关怀”,少一些“政绩至上”,多一份“以人为本”,少一些“高高在上”,多一份“俯身倾听”,让各项服务民生工作更接地气、顺民心。(作者单位:浙江省纪委)

责任编辑:楼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