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上河镇的乡村环境之美、民风乡愁之美
萧山上河镇的乡村环境之美、民风乡愁之美
2019年06月06日 16:20:31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董梁
我的老家在萧山区河上镇凤凰坞村。河上镇位于萧山区南部,地处萧山、诸暨、富阳三市区交界地带,全镇辖区63.69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3.2万,是萧山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咽喉,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中心镇。平时很少有时间回老家,利用春节假期回到老家,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一、抓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变得更美
自唐朝以来河上就是有名的商贾集散地,集镇店肆林立。河上是“纸包装之乡”,土纸生产已有上百年历史。如今,纸包装行业仍是河上的第一大产业,并占据全国纸包装业相当大的份额。然而原来的造纸业正是落后产能淘汰的对象,作为“污染大户”前些年已严重影响了河上的生态环境,村里的小河不像以前那样清澈,有的甚至成了“牛奶河”,小鱼消失了,河面上漂浮着一堆堆的垃圾,散发出一阵阵的臭味。空气变浑浊了,树木也变得灰头土脸。
基层干部认识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只有良好生态环境才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河上以打造全域景区化为目标,立足本地各村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高标准编制全域规划,精准谋划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2017年以来,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河上通过打造精品路线、精品区块、环境整治攻坚等“组合拳”,乡村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获得了“浙江省级生态镇”的荣誉称号,让乡村变得更像乡村的样子,还原记忆中乡土的味道。用女儿的话说,就是“小河清澈了,河底的水草又可以和小鱼做游戏了。小树焕发了生机,在路边挥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柏油马路也通到了每户人家的家门口。一块块的田地又变成了小动物们的游乐场。”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家乡。“越中山水绝纤尘,溪口风光步步新。若得会稽藏拙处,白云深处亦行春。”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描绘的河上山水风光,如今也正是美丽乡村建设后老家的生动写照。
二、抓治理体系建设,民风变得更美
印象中,老家的民风还是较为彪悍的,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有着山里人的“破脚管”,也是出了名的信访村,村里选举甚至还出动过特警。
基层干部和村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体系。2016年12月,全国首创的村民通则“五和众联”出炉,河上众联村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自治变革。这部介于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之间的村民通则,从村民、家庭、邻里、村庄、社会五个方面对邻里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等通过积分制来约束,培养“善、美、睦、谐、德”的新时代村民,打造幸福家园,众联村的乡风乡貌发生了大变样。当前,河上以“五和众联”为试点,进而推广“五德凤凰坞”“晚晴家园”等模式。通过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乡贤、企业家等积极参与农村建设管理,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河上样板。有的村还建立了“夕阳红”餐厅,助力老年餐厅运行逐渐成为村民自发的习惯,“孝道”“公益”的氛围逐渐在村庄中蔓延。
三、抓民俗文化建设,乡愁变得更美
乡村美丽以后,要留得住人,引得来客,没有文化积淀是不行的。在抗战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散落在民间的点点滴滴被挖掘整理出来。“萧山抗战纪念馆”和“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相继在河上成立,凤凰坞村已经是周围小有名气的“抗战圣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萧山城厢镇,萧山县政府南迁河上,成为当时萧山抗日救国的指挥中心。1938年7月重建的萧山日报社,在河上出版《萧山日报》。萧山中学也迁到河上,在坚持教学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河上是当时的抗战前线指挥部,是萧山抗战的交通枢纽,是全国抗日力量集合的地方,甚至是全世界的联合的反法西斯力量的集聚点,这里还曾经救护过美国飞虎队的队员。河上作为萧山南部重镇,经受日军炮火的猛烈侵袭而巍然不动,所起的作用载入史册。
河上还有“民俗文化之乡”的美誉,至今还保留着板龙舞、马灯舞、走高跷、背马纸罗伞等大型民间文化艺术。其中的板龙舞是河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种类,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也是萧山不可多得的民间文艺瑰宝。现代河上龙灯胜会从1979年以来,每年举办,从未间断,是目前萧山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一项民俗活动,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河上民风纯朴,很多村庄仍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宗祠文化根深蒂固,知名的祠堂有金氏宗祠(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朱氏家庙(杭州市文物保护点)、胡氏宗祠、魏氏宗祠、瞿氏宗祠、董氏宗祠、傅氏宗祠等,几乎村村都建有宗祠,现存比较完整的姓氏家谱有《朱氏宗谱》、《俞氏家谱》、《傅氏家谱》、《胡氏家谱》、《魏氏家谱》、《瞿氏家谱》等。宗祠文化是河上村落文化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河上人心中的渊薮。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家点点滴滴的变化不仅仅是老家的变化,更是我们祖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作者单位:省检察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