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交通治堵情况调查分析

2019年06月06日 16:20:30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徐慧杰

  城市交通秩序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地区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拥堵成为了“城市通病”,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正日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目前,常山的城市拥堵治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反映的成效也是初步的。对此,本文以常山县城区为例,深入分析城区道路现状、剖析交通拥堵形成原因,并从人、车、路、管理等方面探究缓解拥堵的对策措施。 

  一、基础与现状

  常山县是浙江的西大门,东邻柯城区,南连江山市,西接江西省玉山县,北通开化县,东北与淳安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099平方公里,辖6镇5乡3街道18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万,现有通车公路872.732公里。县城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8485万人(包括常驻人口9.1070万人、外来人口1.7415万人),城区道路 49.958公里,其中主城区道路约15.244公里。全县共有营运客车395辆,机动车48841辆(其中非营运车20088辆、摩托车28753辆,每年约递增3000辆),电动自行车约5万辆(每年约递增1万辆),人力三轮车750辆。

  近年来,随着常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而城市道路、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城市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环形城市路网未有效形成、公交分担率偏低、市民交通意识差、交通管理水平不够等各种因素交织影响,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显现,成为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焦点问题。2013年来,常山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百姓关注的城市交通热点问题,超前谋划,通过搭平台、建机制、严管理、提素质等举措,大力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新增停车场8个,新增专用停车位350个,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9公里,完成城市渠化改造3个,打通断头路3条,公交优化率16.7%,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6.4万次,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出行秩序和环境,为深化治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治堵共识逐步形成。从认识上看,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城市治堵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城市交通秩序管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组织上看,成立了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市治堵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牵头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市民广泛参与”综合治堵工作格局,组织协调力度大、效果好。从措施上看,通过细化落实“项目化管理、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保障”等综合管理措施,改变了以往管理措施单一、管理秩序效果不佳的现象。

  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常山县政府和住建设、城投、规划、公安、交通等部门高度重视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入。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启动实施打通城区道路改建三年工程,投入150万完成城区太平洋大酒店、县财政局、老人武部路三个路口改造;投入700万对全县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并实施重点整治道路“一路一方案”和拥堵点段路长挂牌整治制,破解城区道路交通基础历史欠账和瓶颈较多问题。确立规划先行工作理念,规划等部门结合城市治堵工作,先后完成了《常山县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常山县域交通发展规划》、《常山县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常山县城区停车场建设规划》、《常山县城区绿道网建设规划》等,最大限度的满足交通管理实际需求。开展专用停车位和地下空间停车位建设,投入410万建设停车场8个,增加专用停车位350个,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题;落实住宅小区停车位配套达标措施,通过旧小区改造增设小区停车泊位657个,并加大巡检力度,及时清理影响交通功能的路内停车泊位。

  三是发展导向逐步转变。在车辆结构上,开始了对现代城市交通理念的更新,明确了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努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该县公交车数量增加7.5%,并对1条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率达到16.7%。全面启动54辆出租车绕城营运,积极推进公共自行车建设,不断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在路权分配上,不再一味满足汽车出行需求,对在红旗街、大街、胜利街以及天马路(白马桥与小东门路段)形成的5个城区易堵点,加强乱停乱放车辆查处和清理力度,并在人行道侧边安装非机动车上下停放缓坡,便于非机动车上下人行道停放,使非机动车停放不占机动车道,有效拓宽路面。在管理对象上,改变了以往偏重对机动车管理的现象,采取秩序管理分段包干、高峰时段全警上路、违法行为实名曝光、晚间及节假日违法整治、警种联动集中治理、文明劝导、“保畅”统一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并重管理,特别是对“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陋习开刀,制作《你是我的眼》等节目实时曝光,城市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四是管理方式逐步提升。交通管理方式逐步由单一靠人管理的传统模式向“传统+科技”转变,逐步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推进和实施“信号灯集中协调控制、交通视频监控、警用车辆及单警定位”等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建设,投入资金205万元,新增交通科技视频临控4处,电子警察4处,实现人机互动。推进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智能交通”建设合作,突出资源整合,实现效能提升。深化勤务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布警,落实重点路段路长承包责任制,建立文明示范岗,做到时间、人员、关键节点全覆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外地先进交通管理经验,聘请省里交通管理专家对县城区城市道路交通流量、流向等基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科学诊断和把脉,确保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科学、合理、高效。 

  二、问题和原因

  通过努力,该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但由于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反映的成效也是初步的。特别是随着车流、人流和驾驶人的不断增加,而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环形城市路网未有效形成、公交分担率偏低、市民交通意识差、交通管理水平不够等,相互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要解决城市交通“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实现城市治堵工作目标,必须找准问题症结,实施标本兼治。当前,诱发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的方面。交通宣传效果与交通行为的习惯性不匹配,短期难有明显改变。目前,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与国家法律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交通意识差、遵章率低,造成行人、非机动车通行中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另外政府在宣传教育环节上还没有建立相应配套的得力举措,宣传教育的持续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不强,交通违法惩处力度不大、违法成本不高,最终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效果不理想。一是宣传实效性不强。宣传工作存在运动化、普遍化、主观化倾向,常态化宣传机制不健全,持续性不强;喜欢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往往一个模式、一种方法、一套资料打天下,针对性不强;注重单向的信息传播和知识灌输,缺乏个性化、多元化、互动化的宣传模式,可接受性不强。二是教育管理合力不平衡。交通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大众,不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和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都有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但由于缺乏监督、约束措施,社会成员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一、投入不足,仅靠主管部门难以实现“全覆盖”。三是交通违法成本不高。虽然自开展城市道路交通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以来,交通守法率有所提升和好转,但是交通违法的处罚方式单一、罚款额度较小,违法成本较低,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波动较大,导致交通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不强,不足以对交通违法人员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

  二是车的方面。引导调控水平与交通需求的无限性不匹配,增加了工作难度。由于现有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大量市民购买私家车出行,占据了大量的道路资源,而且其它出行方式大量存在,增加了城市治堵工作难度。一是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由于没有从政策、规划、管理、经营等多方面予以优先发展保障,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公交车存在着车辆和班次少、线路和场站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分担作用不明显;出租车存在私营、挂靠经营等情况,难以落实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公共自行车系统刚刚起步建设,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占比和作用还不大。二是汽车爆炸式增长。由于公共交通的不便捷和人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市民购买私家车出行,导致汽车每年以约增加3000辆的速度爆炸式快速增长,在道路基础条件不可能在短期有较大改变情况下,城市道路不堪重负。三是其它出行方式大量存在。尚未购买汽车的市民仍然大量采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出行,特别是该县城区出租车、公交车营运市场发展不完善,让人力客运三轮车、电动三轮车等低效能车辆有了生存空间,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营运秩序,而且还增加了交通管理难度。

  三是路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交通资源的稀缺性不匹配,发展潜力十分有限。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特别是主城区建设基本完成,可供发展交通的土地资源十稀缺,后续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一是交通规划滞后。与城市交通相关联的一系列规划制定迟缓或缺失,而且该县城区的建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汽车快速发展主要在2009年以后,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无法估计到今天的汽车发展水平,造成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和瓶颈问题较多,如城市商场、市场过于集中,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环形城市路网没有有效形成,断头路频现等等。二是建设标准不高。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标准不高,新建道路用不到几年就出现交通流量饱和状态,暴露出道路路幅设计过窄、交叉路口拓展处理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建设主体较多,涉及拆迁、征地或者施工难度大等具体问题,协调解决难,造成规划设计“打折”。三是路权分配不合理。为缓解近年来汽车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思考问题多从小汽车使用者角度出发,在路权分配上也侧重小汽车,如占道施划停车泊位、压缩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上人行道等,不仅损害了非机动车和行人路权,而且是对汽车发展的一种变相鼓励,造成小汽车过度使用、出行比重逐步增大,导致城市交通拥堵进入恶性循环。

  四是管理的方面,城市交通保障能力与交通管理的系统性不匹配,综合管理效益不高。城市交通还未实现一体化管理,未能将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有效整合起来,造成综合管理效益不高。一是交通管理发展战略不明确,被问题裹挟着前进。城市交通小汽车化已经被很多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证明是错误的,但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城市交通“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跟随问题的产生被动应对,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问题裹挟着前进。二是交通管理机制体制不适应,综合管理效益低下。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大多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或按运输工具、或按对口管理部门、或按经营地域划分管理职能,难以摆脱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的缺点,造成综合管理效益低下。三是交通组织管理方式不合理,科学管理水平不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尚在续建和扩展,交通管理科技装备在逐步完善,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系统整合与应用水平不高,未能发挥应有作用;道路交叉路口渠化不精细,信号灯设置和配时不科学,路段交通组织不合理,未能实现交通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率的最大化。 

  三、思考和建议

  缓解常山县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何保证在城区交通持续改善的基础上,逐渐根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人、车、路、环境等治堵要素,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人”这一要素,浓厚文明氛围。要坚持宣传、教育、处罚相结合,使人们得以“知情、明理、守法”。一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守法自制力。推动交通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建立政府宣传部门牵头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责任体系,做到有方案、有责任、有举措。要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的不同传播优势,全面深入实施《市民交通文明素质提升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做到“电视有新闻、报纸有专栏、路面有广告”;要区分驾驶员、学生、市民、公务员等不同对象,突出学生、公务员和驾驶员两大群体,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宣传活动;要改变以往的“说教宣传”模式,策划开展专题访谈和深度报道、无交通违法行为挑战赛等互动式宣传,切实增加宣传工作的持续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大家依法文明参与交通。二要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单位内部约束力。要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企业、社会团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周一夜学交通安全教育课堂,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应知应会交通常识教育;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交通违法抄告制度,与“文明单位”评选、诚信资质、年终考评等挂钩,发挥公务员队伍的文明示范作用,落实职业驾驶人的行业文明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内部管理作用。三要加强惩戒力度,提高法律法规威慑力。在不突破国家法律法规授权范围情况下,通过提高驾驶员违法处罚记分,对非机动车、行人设置现场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协助维护交通秩序等教育管理办法,完善交通违法惩处体系;同时落实严管、严查、严处管理措施,严查乱闯、乱放等城市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除依法处罚外,对典型人员进行实名制曝光,使交通参与者不敢随意违法,提高车辆和行人的守法率。

  二是着力“车”这一要素,坚持公交优先。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号)和《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提出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出路在于“公共交通”。一是确立公交优先理念。要牢固树立公交优先理念,在财政保障、规划建设、路权分配、出行引导等方面落实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保障措施,建立健全“2公里范围内步行、5公里内骑公共自行车、8公里内乘坐公交车”中小城市公共交通主体架构,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使公共交通出行成为社会主流和时尚。二是优化公共交通体系。根据群众的出行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科学布局公共交通网络,优化线路、站点,逐步提升公共交通覆盖率、准点率、运输能力,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服务,努力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加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三是规范和整顿城市营运车辆。一方面要规范客货营运车辆,由交通部门牵头,采取公司运营、政府补贴模式,建设专业货运运输市场,规范管理市区出租车和零散的货运车辆,保障城市交通运输需求。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非法车辆,采取总量控制、规范管理、逐步淘汰的政策,整顿人力客运三轮车、电动三轮车等,并严厉打击私装动力装置、非法改装等非法车辆,优化城市车辆结构。 

  三是着力“路”这一要素,增强承载功能。道路供给与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能动作用,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集中量和交通分布形态,必须将增加交通供给贯穿于城市交通发展的始终。一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要在柚香城、大东门菜市场附近“零担市场”外迁的基础上,尽快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逐步将老城区的夜宵市场、洗车市场等部分城市功能向城市外围扩散,从而引导人流、物流、车流向城市外延疏散。要科学地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根据开发地周边路网、停车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量,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容积率、建筑密度和人口模式,保证城市规划与交通基础设施相匹配。二要注重建设的科学性。要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打通城市断头路,并对更新区域的路网进行重新规划,对部分道路进行路面拓宽改造,完善老城区的路网系统;要加大对闲置空地、城市绿地、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临时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缓解市区停车难矛盾。三要注重利用的高效性。要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采取优化道路断面、封闭不必要开口等,保障主次干道和支路的交通功能。注重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强非机动车道的物理隔离,减少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争道抢行,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

  四是着力“管”这一要素,提升城区品位。要统筹城市发展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平衡交通供求,优化设施利用,加强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一要强化统筹管理。在成立城市治堵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临时机构基础上,推动建立常态化机构,成立由政府牵头的综合协调交通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和督促规划、住建、公安、交通、城管等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提升综合管理效益。二要强化科学管理。借鉴杭州等地做法,成立交通管理专业研究队伍,定期研究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规划建设、交通需求管理、公交优先发展、交通科学技术、交通组织管理等,强化城市交通管理顶层设计,为交通管理政策及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学发展。三要强化精细管理。根据路网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引导过境车流、扩大货车禁行范围、完善“微循环”交通组织以及对部分路段(口)实行禁左、单行、右进右出等措施,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提高道路利用率和通行能力。坚持科技引领,建立健全高度集成的交通指挥系统,并抓好各科技子系统的整合应用,及时发现路面交通动态,精确掌控警力分布,高效实施指挥调度,精确配置警力和交通信号,执行最佳控制策略,形成高效复合型战斗力。优化勤务安排,全面推行路长制、岗长制,深化文明示范岗建设,强化交通引导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交通环境。推行城区停车收费、大货车进城审批管控等举措,有效优化城区交通秩序。

  五是着力“保障”这一要素,力求深度推进。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做好城市交通拥堵整治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要加强人力保障。县政府要根据交通发展情况,有计划建立交通管理人力保障制度,强化日常队伍保障。要把加强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人才引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所等机构的合作,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互动等途径,并注重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机制和手段,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执法主体力量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机关的履职能力。二要加强财力保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秩序管理、公共交通服务等治堵措施所需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保障体系,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科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公共交通行业、车辆租赁行业、停车服务业等实行财政、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建立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保障机制,相关费用应列入县级财政经费保障计划。三是加强机制保障。将交通影响评价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经程序,对所有城市新建项目从制度上规定必须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同时,对沿街广告设置等可能对交通有影响的也规定必须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努力从源头上减少项目建设对交通的影响。(作者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