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磐安有了新年趣,年俗换发新活力
县城磐安有了新年趣,年俗换发新活力
2019年06月06日 16:20:27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陈欢欢
记忆里的中国年是红色的,被灯笼、春联、烟花、红包填满,而如今,在我的家乡——磐安,年却是五颜六色的。随着家乡人民消费水平的升级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过春节的方式早已不拘泥于形式,反倒将年过出了新花样,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过年活动演绎着“新”的年趣。
小县城的“新生”
“如果不常回家看看,恐怕都要找不到路喽!”在外工作多年的大伯今年回到磐安时忍不住感慨道。的确,今年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一天一个样”来形容也不为过。过去一年,磐安实施了复县以来最大规模、“大破大立”的旧城改造,大面积的旧楼夷为平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崭新的山城呼之欲出,老房子拆掉了,小县城迎来了“新生”。
如今,绿仍是这座小城的底色,路边、河岸,深深浅浅,明暗不一。道路两边房屋齐整,红瓦白墙。宽阔的马路,碧云蓝天无所遮掩,“浙中盆景、天然氧吧”的小城磐安形象更加精彩靓丽。同时,磐安的交通也越来越好了,去年启动了杭温高铁站场基础设施建设,今后家乡也要有高铁了,无论是外出,还是回乡,都将更加方便快捷。
除夕不只有春晚,我们这样合家欢
我们家是个有着50多号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今年春节,在长辈的提议下,我们没有像过去一样为招待亲朋好友吃喝而劳碌,没有为走亲访友而奔波,而是全家人欢聚一堂,办起了“联欢晚会”。大年三十那晚,家人们陆陆续续来到预定的酒店,在小主持人的稚嫩声中,家庭“春晚”正式开始。大家聊家常、道祝福,小辈们齐声向长辈们拜年,长辈们集体为小辈们派发红包,席间还有精彩的节目表演和抽奖环节,一派其乐融融、阖家欢乐的景象,热热闹闹地将新年过出了新年味。
据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这种形式进行“集体拜年”,大家不再拘泥于形式,不再挨家挨户、大包小包走亲访友;孩子的压岁包也只图吉利,免去了你来我往。这样的春节简单纯粹,少了劳民伤财,也不失感情交流,年味反而更浓了。
“世界那么大,带上全家去看看!”
回家,曾经是春节的核心,如今,春节也可以是与亲友团聚的一次旅行。“父母在,不远游”变成了“父母在,一起游”,过年不只有K歌聚餐,还有“诗和远方”。随着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团圆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带上家人,踏上旅途,在他乡欢度春节。
堂哥一家就是旅游过年大军中的一员,今年是堂哥家选择赴海南过年的第三个年头了。和许多工薪阶层一样,春节的七天长假在堂哥看来,更是旅游度假的“黄金周”。“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团圆!”的确,春节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回家,而是一家人团聚。
同时,磐安作为国家级神态示范区,春节期间来磐“生态游”的外地游客也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人选在来磐度过一个“有氧年”。家乡的灵江源景区自去年春节推出华东第一高空玻璃桥引来游客高峰后,今年“世界第一高空悬廊”又横空出世,成为春节期间又一热门景点,一抹绿色,刷屏朋友圈,成为新的网红地标,大年初一一天游客量就达到4000人次。
同样的春节,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近年来,家乡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重视,过年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几年前,大年初一还是大多数书店、咖啡馆、电影院的例行休息日。而如今,与家人一同逛书店、泡吧、观影过年,成为家乡人春节热门文化活动之选。
有人选择在图书馆里过个“文化”年。今年春节期间,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很多小朋友更是一大早就来“占座”看书。工作人员说,对于学生而言,紧张的学习节奏并不会因为过年放假而有所改变,过年期间家里人来人往太喧闹,因此他们更愿意到图书馆看书学习。
有人选择在酒吧、咖啡厅过个“时尚”年。近年来,家乡咖啡馆、酒吧兴起,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过年期间,某咖啡馆营业时间更是由原来的12小时,延长至14小时,许多年轻人走出家门,约上三五好友到这里喝茶、聊天、聚会,享受年轻的生活方式。
有人选择在电影院过个“潮流年”。近年来,在电影院看贺岁片过年已成了家乡的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老人走出家门,感受新年的新魅力。大年初三,磐安横店电影城的售票大厅挤满了等待观看电影的市民,售票处、自助取票机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最高日观众人数约为3000人次,创历史新高。
家乡有了新年趣,人们越来越看淡走亲戚、吃大餐、看春晚等传统过年项目,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的物质精神享受。但其实,家乡的年味并没有变淡,它只是换了个“味道”。不容置疑的是,人们对乡土、对家人的眷恋没有消失,过年的精神文化内核一直根深蒂固,而年俗,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