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赣东北苏区为什么要开辟以开化华埠为中心的红色贸易路线?

2019年02月21日 10:53:27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赣东北苏区(以后发展成为“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也被誉为中央苏区有力的右翼和东北屏障。这块根椐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项建设上曾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景象,所以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因而也被蒋介石列为重点军事“围剿”的地区之一。

  国民党在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1931年,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下达了《封锁匪区纲要》《赣东食盐买卖运输查禁法》等禁令,严令“杜绝供给匪区食盐”,“有为匪偷运者,以军法从事”。与皖、赣毗邻的开化、常山、江山、淳安等县也相继颁布了食盐等物资的运输查禁办法。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何应钦断言,“实行封锁政策,即足以致匪死命”。国民党的封锁,使苏区的食盐和日用品供应一度非常紧张,给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和反“围剿”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后,相继开辟了从江西德兴暖水到浙西开化华埠和皖南屯溪;从江西玉山岭头山到开化华埠和常山球川;从广丰大峰口到江山廿八都等多条贸易通道,形成了以开化华埠为中心的红色贸易线。通过这些红色贸易线,向苏区运进了大量的食盐、药品和日用品,不仅有效地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还扩大了财源。

  白沙关是开化华埠通向苏区的关隘,为阻断这条商道,国民党军于1932年8月派第三十六旅屯驻于此,这很快造成了苏区食盐短缺。9月,赣东北省委制定《关于打破敌人封锁食盐计划》,省苏维埃政府发布《打破敌人封锁食盐问题》的通告,省消费合作社则采取应急措施,派出采购员去开化特区委所在地岭头山,依靠地方组织,另辟了一条从开化华埠经桐村、王坂、徐家村至玉山境内的新商道。他们在岭头山附近的港头设立收购站,挂牌以高于华埠一倍的价格收购食盐及咸腊酱品。港头乡苏维埃政府还配合到各村发动群众特别是从白区逃来的难民,积极参加贩盐活动。在红军和游击队的武装保卫下,食盐收购量剧增,旺日多达万余斤。

  苏区贸易处还积极与当地国民党军政、商界的头面人物和开明绅士建立联系,疏通各种关系,以保证苏区贸易的畅通。当时,华埠王康源店王老板与县基干队徐队长往来甚密,徐凡见到王的货物便统统放行。贸易处便利用这层关系,主动与王老板做生意,从而使苏区的大米、猪肉、皮毛、茶叶、莲子等土产得到及时的推销,换回了食盐、药品等军需物资。这条贸易路线一直保持到红军撤离苏区。


责任编辑:朱奕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