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1922年创办的《责任》周刊其显著特点是十分重视农民问题?

2018年11月29日 09:58:08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衙前农民运动失败以后,以衙前农村小学校教员为主体的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在农村工作。他们在总结衙前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的农民运动,并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思考。1922年11月27日,由他们组织的“任社”创办了《责任》周刊,编辑部设在萧山龛山,发行部设在杭州。主要撰稿人有刘大白、钱义璋、魏金枝、宣中华、王贯三等,主编为徐白民。

  《责任》周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十分重视农民问题,集中刊登了一批讨论中国农民问题的文章,如《劳动运动与农民运动》《农民与革命》《佃户和地主的关系》《怎样救国?》《工业后进国的被损害者》等。《劳动运动与农民运动》一文强调,我们如果要谋人类的幸福,做社会事业的同志们,别把大多数的乡村劳动者忘记,农民运动应该十二分注意,十二分努力。《农民与革命》一文指出,虽然农民与工人相比,存在许多弱点,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若离开了农民,是决不能成功的。

  《责任》周刊的撰稿者认识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阶级斗争已变得十分尖锐,佃户和地主的矛盾必将会越演越烈。《佃户和地主的关系》一文分析认为,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不断侵入,迫使农村中的土地迅速集中,必然会导致佃户的租税不断增加,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作为衙前农民运动发起人之一的沈定一,还从思想方法上对当时党的路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既然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国,党就应该特别注意农民运动,只有开展农民运动才是最现实的革命,为此他提出“实事求是就是革命党”。

  《怎样救国?》一文提出:我们唯一帮助的人,还是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尤其是可算作中国的柱子的农民群众。《工业后进国的被损害者》一文提出:在工业落后国家的工人、农民和小商人等各阶层中,受损害最重的“决然是农民”。作者在重点分析了自耕农、佃户和纯粹被雇用的农业劳动者后,指出:“佃户受着两重压迫,一重是直接被外国资本家剥夺的压迫,一重是间接——由中产阶级过渡,而被外国资本家剥夺的压迫,原本‘露筋、露骨’的佃户,再加上这样两次敲榨,疮痍自然深得不堪了。”《责任》周刊的撰稿人还深入农家,开展调查,写出了大量反映农民在灾难与深重剥削中的痛苦挣扎和奋起反抗斗争的文章,如《萧山南沙的水灾》《农民底生命发下命令来了》《家庭访问记》等。

  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党的初创时期,《责任》周刊能够自觉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原理,分析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主张更加重视农民群体的作用,呼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走在时代之先、具有历史意义的。由于《责任》周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次年3月出至第15期时即被军阀政府查封。


责任编辑:朱奕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