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沈定一为什么回家乡萧山筹办衙前农村小学?

2018年11月29日 09:58:09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沈定一(1883—1928),又名沈玄庐,浙江萧山人。辛亥革命时,参加了光复上海之役,后参加过反袁斗争,遭通缉。五四运动时期,创办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后参与创建上海和广州共产党组织,为中共早期党员。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首先以主要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同时开始关注农村工作。当时,浙籍先进分子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进行了宣传和介绍。他们为了促使农民阶级的觉醒,促进他们的团结和联合,提出了知识分子必须与农民、工人等劳动者相结合的思想。基于上述观点,1921年4月,沈定一从广州回到家乡萧山衙前,着手开展农民运动,即首先从筹办衙前农村小学校入手。

  衙前地处萧(山)绍(兴)平原,是浙东运河沿岸的一个小集镇,距省城杭州约30公里。这里河港交错,土地肥沃,堪称鱼米之乡。但是,农民深受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租息很重,终年不得温饱,农民生活窘迫,阶级矛盾尖锐。创办农村小学校,一是为了使贫苦农民的子女得到教育,二是作为宣传发动农民的活动场所。沈定一邀请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师刘大白,学生徐白民、宣中华、俞秀松、唐公宪以及杨之华等,参加衙前农村小学校的筹办。他们在筹办中,通过访贫问苦和社会调查,动员穷苦农民将子女送到小学读书。他们还办起了龙泉阅书报社,出借进步书刊。筹办中的衙前农村小学校成为推动农民运动的中心。

  学校招收农民子弟入学,免费提供书本和文具,教师除教授学生识字外,还宣传革命思想,提高农民的觉悟,为衙前农民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实际上,衙前农村小学也是知识分子来衙前参加革命的集聚地、落脚点。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后,办公地址就设在农村小学校内,因此衙前农村小学也一度成为衙前农民运动的指挥中心,战斗的前沿阵地。

  衙前农村小学虽处穷乡僻壤,但也顺应了教育管理民主化的潮流,实现了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学校不设校长,而以会议形式管理学校,民主处理校务。学校设有8个会议,其中教育教研会议,相当于现在的教务处,政教处及教科处;总务和事务会议,履行后勤保障职责。此外,学校还专门成立学生家属会议,相当于现在的家长会议,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衙前农村小学的校门口,挂着一幅对联:“乡下人的学府”,“小孩子的乐园”。大门上方一幅横匾:“世界当中一个小小的学校”。学校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实事求是、直截了当,表明自己是农民学校的实质,快乐教学的理念和爱的教育思想。9月26日,衙前农村小学校正式开学,并发表了《衙前农村小学校宣言》,明确提出了该校将为穷人的儿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衙前农村小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国第一所农村小学,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而进行农村教育的先河,它在中国革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朱奕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