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浙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018年09月29日 14:06:56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其间,浙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丝织业、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史学界称为“黄金时期”,是浙江资本主义经济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间段。
浙江的丝织业在历史上就十分发达,素负盛名。辛亥革命以后,风气大开,百业革新。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校长许炳堃首创机织传习所,向日本购买新式机器,聘请日本技师,招募杭、嘉、湖一带青年织工入校培训。同时,致力于旧式丝织机械的改良推广,不仅丝绸产品的花色、品种有了很大改进,生产效率也迅猛增长,受到丝绸商极大欢迎,所出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一批地主、富商因丝织业有利可图,纷纷投资办厂,仅1914年至1926年全省新建缫丝厂15家,新建丝织厂50家,浙江的丝织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棉纺织业在浙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18年纺锤总数已位居全国第三,这一时期新建棉纺织厂大小近30家。棉纺织业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杭州、嘉兴、宁波、温州;设备从人力织机逐步发展到使用电机的铁木织机。以宁波的通久源、和丰,杭州的通益公、萧山通惠公的发展最为迅速。
针织业是浙江急剧兴起的新的工业,1915年全省共有针织厂2740多家,1.1万多名工人。此外,火柴、造纸、制伞、玻璃、碾米、织布、罐头食品等轻工业及五金工业、机器制造、煤矿开采、电力等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14至1926年内新建的五金机械厂虽然有许多仍以修理机器、制造零件为主,但已有不少厂从修理转向制造,生产提花机、织布机、织绸机、轧花机、碾米机、锯板机以及柴油引擎等,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一时期新建的发电厂达70多家,不仅规模不断扩大,且大多数县城以及重要集镇,都建起了发电厂。这一时期的采矿业也有了大的发展,特别是义乌、武义、永康等地的氟石矿(萤石),从1917年开始采掘,到1921年以后产量迅速增加,当时浙江的氟石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民族工业的繁荣也刺激了银行业的兴盛。钱庄业曾是推动市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行业,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新兴的银行业逐渐取代了钱庄票号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浙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