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绍兴市上虞区
45、杭兰英式好支书团队
45、杭兰英式好支书团队
2016年08月01日 17:34:38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杭兰英式好支书团队
■案例概述: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来讲,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绍兴市上虞区以深化向杭兰英同志学习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选育管用环环相扣的好书记培育链条,着力打造一支“有正气、有本领、有口碑”的杭兰英式好支书队伍,不仅放大了好支书群体的团队示范效应,探索出了一条由“选点树标”到“群雁领飞”的带头人队伍建设新路径,更体现了一种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报送单位:绍兴市上虞区委组织部
杭兰英(中) 指导群众种植管理麦子
举办乡村治理能力培训
■案例详情:
上虞区全力打造杭兰英式好支书团队
上虞区委组织部
一、背景与起因
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服务优、作风正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上虞区积极探索农村好书记培育有效途径,着力打造农村好书记团队,涌现了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杭兰英为代表的一批“百姓喜爱的好支书”,相关做法得到省委夏宝龙书记的批示肯定。
二、做法及经过
1、拓宽视野、源头把关。树立“有正气、有底线、有口碑”乡土选苗标准,打破常住在村、党组织关系隶属本村的条框限制,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村级后备干部摸排储备,通过集中推选一批、走访掌握一批、外请引进一批,建立起村党组织书记“种苗库”,目前全区317个行政村有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524名。
2、梯度培养、教育帮带。实行渐进式梯度培养,对已是党员村“两委会”委员的,采取组织任命村党组织副书记职务方式压担培养;对尚未进入村级班子的,依程序安排治保调解等职位或聘为乡镇政法综治等临聘人员,以积累群众基础和工作经验。积极创造条件让后备人选参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鼓励后备干部人选参与村党组织书记竞选,在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有55名培养对象被选任村党组织书记,占新当选书记的98.2%。同时,建立镇党委书记与村党组织书记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思想情况;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履职能力培训,通过新老书记帮带、优秀书记典型现身说法,传授农村工作经验。
3、规范履职、从严管理。出台村主职干部标准化管理细则,明确村党组织书记通民情解民忧等4方面13项履职规范、本人及亲属不插手村级工程等“九不”底线标准,以及争做杭兰英式好书记争创目标,促其规范履职。制订党建责任清单、创业清单、底线清单,公开实绩、强化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对优秀的予以表扬激励,对无起色的扣减奖励报酬并及时约谈提醒。
4、多重保障、鼓励干事。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到2015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村级经济增收5年计划任务,全区所有行政村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积极落实个人待遇政策,现职村主职干部实行基本报酬财政统筹统支,参照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村退职主职干部每月可享受150-300元定补政策,并落实定期走访慰问等措施。推行制度治村,因村制宜开展村规民约修订。推广杭兰英“民情通”工作法和上虞区乡村治理“三十法”,推行村级组织“四不出村”服务规程,帮助村党组织书记厘清发展思路、争取政策扶持,助力村支书在兴办实事中树声望、立威信。
三、成效及启示
1、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通过落实选、育、管、用等措施,培育形成了一批有正气、有本领、有口碑的杭兰英式好支书队伍,全区共入选省“千名好书记”32名,推选出“民情通”好书记100名,好支书群体的示范效应正在逐渐形成。
2、进一步提升了作风形象。全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党建责任清单、创业清单和底线清单,同时加大对清单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让村党组织书记明白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效提高了其规范履职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3、进一步促进了中心工作。通过加大对好支书队伍的关心关爱力度,开展“民情通”好书记评选活动,激发了广大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激情,有力推动了全区“三改一拆”、污水治理、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截止6月底,已完成清淤387万方,拆除违法建筑215万平方米,两路两侧整治基本完成。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来讲,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上虞区以深化向杭兰英同志学习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选育管用环环相扣的好书记培育链条,着力打造一支“有正气、有本领、有口碑”的杭兰英式好支书队伍,不仅放大了好支书群体的团队示范效应,探索出了一条由“选点树标”到“群雁领飞”的带头人队伍建设新路径,更体现了一种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四、参与撰写人员
孙海明、张橹、孙琪铨、徐元德
五、重要资料附录
附:近期媒体报道——《“贴钱书记”杭兰英》(《中国组织人事报6月17日第五版基层党建专栏》
“贴钱书记”杭兰英
记者 刘云
人物名片:
杭兰英,1986年担任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马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祝马、温泾、后桑三村合并后担任祝温村党总支书记至今。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日前,2016年拟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名单发布,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榜上有名。“因为我们有个好书记!”村民们说。
整整30年,杭兰英带领全村人把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庄管理无序的落后村,建成了乡风文明、村庄整洁、幸福和美的全国文明村。
收入30万,捐了48万
又到麦穗弯腰的季节,来河边洗水桶的胡大哥发现,重修的河埠头马上就要完工了。“钱从哪儿来?”“沈百坤捐的。”胡大哥指着河边一户人家告诉记者。
上级拨款、集体收入、村民均摊……这是大多数村子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来源。祝温村却不一样,除了上级拨款,还有许多村民自愿捐款。大到几十万,小到几块钱,2000年至今,全村已有近600人次累计捐款近70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和公益事业。
好风气发自杭兰英的几次“自掏腰包”。2000年,村里想搞建设,集体没有钱,杭兰英自己拿出2.5万元,建成全村第一条水泥路。短短150米的水泥路,在村里引起了轰动,也打开了大家的心扉。2000年除夕,村民沈明仙患重病的丈夫和儿子一天内相继去世,杭兰英发动全村人捐款,自己带头捐了3000元。大年初一上午,全村老少自发来到村部,你50我20,为沈明仙家捐了2万多元。
“现在只要村里搞建设、上项目,预算一出就有人主动认捐。”村委会主任王茂桃说。捐款最多的,还是人称“贴钱书记”的杭兰英。自1986年担任村支书以来,她为村里累计捐款48万元,直接资助131人次。30年来,她的收入还不足30万元,有18万是家里倒贴的。
30年潜心“种”文化
祝温村是崧厦镇最偏远的一个村,集体经济实力在全区中等偏下,却凭着和谐互助的风气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30年前的祝温村,房前屋后垃圾遍地,露天粪坑臭气熏天,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下雨就没法下脚。“垃圾堆上数钱,不是真正的新农村。”杭兰英没有聘请保洁员,而是办起了文明课堂、搞起了“党员三管”(管好自己、管好邻居、管好亲戚朋友)、村民“门前三包”。最头疼的环境问题,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长效解决。
30年前,祝温村“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如今,村民邻里之间却一团和气。奥秘就在于杭兰英提出的“五个十佳”评选。2010年开始,祝温村每年都要评选“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儿媳”“十佳好少年”“十佳爱心人士”,不但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还把获奖事迹在文化长廊展出。这招一出,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还成为零上访、零违建、零刑事发案率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花一分钱都要仔细盘算的杭兰英,对文化建设却从不抠门。文化礼堂、图书室、多功能球场、腰鼓队、露天电影……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告别了“白天锄头、晚上枕头”的生活,还吸引了许多周边村的村民。
把三个村拧成一股绳
祝温村是由祝马村、温泾村、后桑村合并而成。2006年并村时,祝马村集体账面尚有余款,温泾、后桑两村却背着外债。原祝马村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全部由村里补贴,如果并账,人口多了,每位村民就要自己承担50元。
“凭什么拿我们的钱给别的村还债?”祝马村一片反对。事实上,一些地方并村不并账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杭兰英坚决不肯:“哪有娶了媳妇不给房子住的?”
杭兰英顶着压力,主动上门找原祝马村的村干部和村民谈心。一次谈不拢就谈两次,白天外出不在家就晚上再去。最终,用执着和真诚打动了大家。很快,村民看到了1+1>2的利好。杭兰英看许多土地因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抛了荒,便将全村1300亩农田流转,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省级千亩高产粮食示范基地。如今,粮食亩产翻了一番,每亩增收450元。
今年已经67岁的杭兰英,依然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五六点回家,节假日也不休息。视作珍宝的民情日记本上,依然每天都记得密密麻麻。“年轻人干得越来越好了,我也该退休了,但我还会来村里帮忙的。”杭兰英对祝温村和村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
责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