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衢州市衢江区

43、党员教育服务“红色驿站”

2016年08月01日 17:34:58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党员教育服务“红色驿站”

  ■案例概述:衢江区在大抓基层组织年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从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入手,创新设立党员教育服务“红色驿站”,为问题党员、流动党员和迁入党员等三类党员分别设置红炉、红雁、红岭3个党支部,综合施策,分类教育,双重管理,动态管控,实现了对基层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全程化、精准化和长效化。浙江卫视《党建好声音》栏目对此做法作了专题介绍。

  ■报送单位:衢州市衢江区委组织部

  岭洋乡外出党员群众服务站

  衢江区大洲镇红色驿站工作室

  ■案例详情:

  衢江区打造红色驿站探索农村党员

  精准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背景与起因

  衢江区现有农村党员1.3万名,占全区党员的65.9%。农村党员人数多、比重大,能否“管住、管好、管活”这支队伍,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当前,随着国情、党情、区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问题:

  一是问题党员“失范”。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先锋作用弱化,“除了换届选举的时候是党员外,平时根本看不出来”,党员不像党员,在群众中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是流动党员“失联”。衢江区外出流动党员达4200多人,占农村党员的三分之一,山区库区乡镇达到了60%以上。由于长期在外,党组织对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部分流动党员除换届选举外从不回村,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游离在党组织的视线之外,成为“隐性党员”。

  三是迁入党员“失真”。一些动机不纯的在外党员想方设法把组织关系迁回村后,不是积极履行党员责任和义务,而是争位子、谋私利,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内耗党的公信力。

  问题党员、流动党员和迁入党员是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的“短板”所在。如何抓好这三类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做法与经过

  (一)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一套组织体系。一是红炉支部去杂质。红炉党支部,取意“红炉烈火”,旨在帮助问题党员锤炼党性,去除杂质,是问题党员的“试炼场”。区委组织部明确了问题党员认定 “15条红线”,乡镇(街道)党(工)委将审核认定的警示党员、限期改正的不合格党员及其他需要教育管理的党员迁入红炉党支部,接受约谈帮教、限期整改,强化党性意识。目前,全区红炉支部共转入问题党员75名,28名经教育整转迁回原支部,5名因整改不力被劝退或除名。二是红雁支部常思归。红雁党支部,取意“大雁思归”,旨在帮助流动党员牢记乡愁,心系组织,是流动党员的“连心桥”。将因外出务工、经商等需离开党组织所在地6个月以上的党员认定为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台帐,通过服务站、微信群、服务热线、党员家书等载体,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双向、经常、动态的联络沟通。至今,全区已有4200多名流动党员在红雁党支部建档入库,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互联互通1.6万多次。三是红岭支部验党性。红岭党支部,取意“翻山越岭”,旨在把严迁入党员“入口”,确保迁入党员政治合格、思想过硬,是迁入党员的“试验台”。红岭党支部从迁入动机、党性品格、素质能力等方面入手,对迁入党员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跟踪考察和规范管理。考察期满后,根据党员申请、转入村党支部意见、党员实际表现及先锋指数考评结果等,视情转出。目前,全区红岭党支部共接收迁入党员386人,185人考评合格后迁入村党支部。

  (二)以效果为导向,健全一套管理办法。一是一人一档。对纳入“红色驿站”管理的党员,实行“一人一档、一事一记”由党员所在党支部落实专人进行跟踪和登记,详实记录党员教育管理全过程。二是帮教结对。党支部采取“一对一”形式,为党员确定一名先锋党员作为结对联系人,负责做好沟通联系和帮教转化工作,并及时向党支部反馈情况。三是量化积分。分类制定积分考核办法,将党员在学习教育、履职尽责、社会实践、推进工作等方面的表现用积分量化,为党员亮出“成绩单”。 红炉党支部积分管理采取时限周期制,以三个月为周期,周期积分70分以上为合格,作为党员组织关系迁回原支部的主要依据;周期得分70分以下为不合格,积分清零后开始新一轮整转周期,连续三个周期未达到相关要求的,按规定劝退或除名。红雁党支部积分周期为一年,积分作为流动党员年度评先评优的依据,对积分低于60分的党员,直接转入红炉党支部。红岭党支部积分周期为6个月,按照“党员承诺、自主申报、支部认定、结业考试、考核公示、党委审批”等程序,核算确定党员积分,作为迁入党员考评的重要标准。四是双重管理。建立以“红色驿站”管理为主,党员所在村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工作模式,党员除服从“红色驿站”教育管理外,须参与所在村村级工作和各项党员活动,接受双重监督和管理。

  (三)以责任为导向,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一是明确“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区级层面统一布局,以区党员教育服务中心为“红色驿站”总站,将21个乡镇(街道)党员教育服务中心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作为分站。区委书记挂联“红色驿站”党建项目,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年底对“红色驿站”情况进行述职。通过区乡两级联动,层层传导压力,使“红色驿站”迅速落地运行。二是打造责任到人的管理队伍。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党总支书记,纪委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分别兼任红炉、红雁、红岭党支部书记,先锋党员负责帮教结对和日常监督,确保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帮。三是督查考核推动比学赶超。对“红色驿站”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各乡镇(街道)制订“作战图”,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和主体责任。区委组织部每月通报进度,每季组织“互学互看”,年底逐个评估验收。

  三、成效及启示

  (一)提升了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红色驿站”三个党支部功能定位清晰,红炉党支部重在“警示”,通过向问题党员“亮剑”,使党员思想有触动、行动有转变;红雁党支部重在“服务”,通过加强流动党员经常性联系,让他们了解村情民情,参与家乡建设,增强归属感;红岭党支部重在“考察”,倒逼迁入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成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的积极因素。“红色驿站”填补了基层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使党员“干好干坏不一样”,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今年“七一”先锋指数考评工作中,先锋党员由春节期间考评出的1097人上升为1368人,警示党员由58人下降为32人。

  (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调控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红色驿站”使基层党委直接参与到农村党员日常教育管理 “一线”,既强化了乡镇党委抓党建意识,又提高了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调控力,特别是通过红岭党支部把接转迁入党员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委手中,使党委能更好地着眼大局优化调整党员结构,发现培养后备人才。同时,“红色驿站”通过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党的红色“肌体”进一步纯洁,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今年三季度五星级党组织比例相比一季度提高了3.8%,一星比例下降了2.6%。

  (三)营造了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红色驿站”把参与支持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重点项目作为“规定动作”纳入管理办法,有效增强了党员服务中心发展的自觉性。比如全旺镇楼山后村流动党员王某通过红雁支部得知村里开展的“精品村”创建工作由于征地问题陷入僵局时,立即赶回村里做通了家属思想工作;廿里镇南环线征迁工作中,个别党员不配合,镇红炉党支部书记与其约谈后,3名党员立即进行了整改。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全区形成了“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动态投资7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约30亿元的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总投资10亿元的中广核风电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创出了衢江发展加速度。


责任编辑:张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