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海盐县

58、“党员群众中心户”建设

2016年08月01日 17:34:06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党员群众中心户”建设

  ■案例概述:海盐县深入推进“党员群众中心户”建设,构建起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党员干部走稳走实群众路线。实施党员群众中心户“三户合一”,明确每名村(社区)干部“三定直联”,以 “定点”联系中心户,在每月“定时”在中心户家中夜访办公,“定向”开展政策宣传等活动。

  ■报送单位:中共海盐县委组织部

秦山街道秦山社区开展中心户夜学会活动

武原街道开展“送戏入户”活动,将文艺表演送到了建新村中心户王金良家中。

  ■案例详情:

  深化“党员群众中心户” 

打造基层党建“红色阵地”

  近年来,海盐县深入推进“党员群众中心户”建设,以党员群众有形的户、实化各级干部落脚的点、形成党群干群联心的链。截至2016年5月底,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依托741户“党员群众中心户”走访、联系服务群众6.3万户,为群众办实事4220余件,有力地推动了党员干部走稳走实群众路线。

  一、实施背景

  1、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并行,迫切需要新型交流平台来凝聚人心。近年来,海盐加快推进“两新”工程建设,自2009年全面启动符合“1+X”村镇布局要求(“1”指各镇新市镇社区,“X”指新市镇配套以外的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搬迁到农村新社区居住,由此造成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并行,即保留下来的自然村组固有的“村”、“组”地域界限被打乱,集聚居住的农民从村落到社区原有的村落式生活轨迹被彻底打破,迫切需要建立新型交流平台,促进党群干群交流,进一步凝聚人心。

  2、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迫切需要增强对农村地区的供给与配置。近年来,海盐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积极完善城乡配套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将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延伸拓展,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但总体而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农村整体服务水平还比较低,覆盖范围不够宽,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与配置不均、农民群众享受公共资源的普惠率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供给和配置。

  3、当前党干群关系有疏远趋势,迫切地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在,不少镇村干部认为自己土生土长在农村,对农村工作熟悉,对群众思想了解,对群众感情深厚,但从实际情况看,还不尽人意。客观上,行政村改社区以后,长期生活在自然村组的农户集聚在农村新社区,户与户、组与组之间的经济基础和民风习俗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主观上,村级组织工作存在“行政化”的趋向,体现在工作时间上早八晚五,工作方式以召开会议分解任务为主,工作内容以完成各类考核为主,农村干部下到基层的时间越来越少,迫切需要搭建一座党群干群的“连心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二、主要做法

  1、深化落户联系,构建党群干群“连心桥”

  “党员群众中心户”以党员群众有形的户,为党群干群牵线搭桥,逐渐成为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的落脚点。

  一是“基层日”重点走访。深化落实“基层日”制度,县级部门党员干部在每月10日“基层日”走访结对村(社区)时,延伸走访1-2个“党员群众中心户”,除在走访中做好政策宣讲外,还当好协调员,向镇(街道)、村(社区)传递民情,并积极协调帮助解决群众难题。如农经、环保、民政、水利、住建等部门立足单位职能和岗位需求,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直接进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册(单)5000多份,直接为群众解决难题410多个。

  二是“住夜制”覆盖走访。全面落实镇(街道)住夜制度,住夜干部充分利用夜访中心户,实现所辖村(社区)中心户走访的两轮全覆盖。开展主题式、破难式、关爱式相结合的“三式”夜访活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及时分析整理群众诉求,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碰到有需要调处的矛盾隐患,将调处工作放在中心户,让中心户参与其中,提高中心户的调处能力和威信树立。截至5月底,全县镇(街道)干部已住夜5300多人次,依托中心户走访农户4.3万户,为民办事1600多件,经中心户调处的矛盾纠纷240多起。

  三是“菜单式”定向走访。优化落实“三定直联”中心户制度,村(社区)干部以“一人对一户”或“一人对两户”实现定点直联,以每月至少两晚、每晚至少1小时为要求实现定时直联,以释疑解惑、提供服务为主题实现定向直联。推行“1项主导服务+X项综合服务”的定向服务方式,联户干部推出自己擅长的“1项”主导服务,以及政策宣讲、党群创业帮扶、精神文化生活、法律宣传、人民调解、治安防控、妇女计生、农技指导、扶贫帮困、医疗卫生等“X项”综合服务。据统计,全县共有540名村(社区)干部联系741户中心户,在夜访时代办民事2200多件。

  2、注重活力培养,建设服务群众“主阵地”

  充分利用“党员群众中心户”点多面广、组织灵活、群众基础等优势,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调动积极性,提升活跃度,将其逐步打造成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场所。

  一是“农民问政”议事评事。发挥中心户在“一联三会五事制”中的支点作用,各村(社区)每季度邀请中心户辐射范围内的各户代表,在中心户召开1-2次村级事务议事会议,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共同拟定决策部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广大群众实时监督,确保村级事务为民务实清廉。同时,镇(街道)以中心户为阵地,以中心户辐射圈为主要范围,组织开展“农民问政”活动,对村(社区)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

  二是“第一书记”坐班指导。兼任村(社区)“第一书记”的副科局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以中心户为联户点,开展“每季一班”的中心户轮流坐班活动。“第一书记”在坐班期间向群众宣传讲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本村(社区)的发展思路,组织开展群众民主恳谈会,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现场接待群众疑难信访,做到“这次带着问题去,下次带着办法来”。同时,指导中心户结合自身特长开展活动,发挥形势政策宣传、先进文化传播、基层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及社会民生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心户的群众工作能力。

  三是“百团服务”延伸触角。将每月1日、15日确定为中心户的固定活动日,县、镇(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纵向联动,大力开展“百团服务进中心户”活动,并依托“农家讲坛”、“住夜半月谈”等载体,将各专项服务活动直接送到中心户家中,真正做到中心户建在哪里,服务活动就延伸到哪里。活动实行“三为主”制度,即白天和晚上以晚上为主、晴天和雨天以雨天为主、忙时和闲时以闲时为主,充分利用群众的空闲时间开展活动。全县已有893支服务团队深入中心户开展送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4320余件。

  3、优化运作机制,培养社会治理“生力军”

  坚持“在家做党建,党建做到家”的理念,围绕“党员群众中心户”运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心户的集聚辐射作用,努力让中心户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中唱“主角”。

  一是表率示范,成为党员群众“学习中心”。每个中心户有2-6个版面的户外宣传橱窗,由政府买单按年度征订免费赠送的20余种报纸、杂志,并有镇(街道)图书馆定期配送轮换的书籍。中心户结合本区域实际,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召集辐射范围内的党员及群众开展政策法规、实用科技等内容的学习。同时,中心户带头搞好村庄院落、河道水源的环境整治工作,组织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表率和学习榜样。

  二是民情收集,建成社情民意“集散中心”。中心户坚持开门迎客,认真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在闲聊家常中征求民意、了解民愿,并积极协助村(居)监委开展对重点工程的日常监督,及时将征求来的意见建议,监督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村级党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参政议政。同时,中心户带头遵纪守法,也积极引导党员群众以正当的渠道和合法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主动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乡村和谐中发挥作用。

  三是骨干带动,建成创业致富“帮扶中心”。坚持以创带创、致富引领,引导有条件的中心户带头学科技,用科技,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率先成为当地创业致富典型。同时,引导中心户发挥优势特长,帮助党员群众筛选致富项目、找准致富路子、传递致富信息,主动给群众谋思路、抓财路、找门路,为群众增收致富服务。通过中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全县741户中心户就有种养殖“产业型”中心户300多户,每个月累计开展大小帮扶活动1000多次,帮助农民增收1.5亿余元,有效推动了该县八鲜果蔬以及甲鱼、野鸭、湖羊等种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初步成效

  1.示范集聚,中心户逐渐成为农民自发的集聚点。按照“1个网格内1个中心户,辐射100户左右群众”的建设标准,推进党员群众中心户与文化(科教)中心户、网格管理中心户“三户同建”,充分发挥中心户在综合服务、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三大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中心户的示范集聚,推动农民群众自发集聚,农村人际关系逐步从疏远走向紧密,中心户成为团结凝聚群众的有效载体。

  2.牵线搭桥,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依托“党员群众中心户”平台,为党员干部提供落脚点,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牵线搭桥。深化推动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基层日”重点走访,“住夜制”覆盖走访,“菜单式”定向走访等走访工作,通过走访解决一批民生实事难题,调处群众矛盾纠纷,推动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深化。

  3.组团服务,深化延伸服务基层群众触角。通过“农民问政”、“第一书记”坐班指导、“农家讲坛”、“住夜半月谈”、“送戏下乡”等活动,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现场接待群众疑难信访,送服务到基层群众身边,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农户,进一步解决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农民群众享受公共资源的普惠率不高等难题。

  四、创新启示

  1、形成新型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填补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盲点。填补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盲点:每个中心户有2-6个版面的户外宣传橱窗,20-3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场所,10人座次的桌椅,报架、书柜,按照年度征订的10余种报纸、10余种杂志,镇图书馆定期配送轮换的书籍等。进一步解决新形势下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民受惠率不高等各类问题,是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的一种创新思路。

  3、建立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挖掘中心户参与服务潜能。通过建立“党员群众中心户”,使中心户成为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类服务。同时,中心户主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参与到精神传达、政策宣传、技术辅导、创业指导、文化生活、科学普及等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中来,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3、构建新型组合服务模式,形成三级联动服务的“组合拳”。县、镇、村三级纵向联动,打出服务组合拳,将农技实用知识、科技常识、法律法规、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政策宣传、专题讲座、现场服务活动直接开在中心户家中,满足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服务的愿望,形成新型组合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干部勤下基层,服务群众,中心户架起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责任编辑: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