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平湖市
77、“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模式
77、“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模式
2016年08月01日 17:34:17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模式
■案例概述:针对村社区撤并后村域面积大、基层治理难度高等问题,平湖市探索实行了“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先锋站标准化建设、选聘村社区特聘委员、“平安书记”、深化党员联户工作,健全“四必到、四必报、四必评”工作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统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水平。
■报送单位:中共平湖市委组织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会
走访农户
■案例详情:
建立“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模式
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背景及起因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明确要求。我市经过新一轮村社区撤并后,人口规模1000户以上的村达36个,占41.4%,其中最大的鱼圻塘村户籍人口8000多人,党员300多人,村域规模的庞大,直接导致了基层治理难度的加大。面对当前社会治理的新情况,为切实解决当前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创新不够,在表达群众利益诉求、凝聚村社区价值共识和形成共同发展目标的引导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统领,平湖市探索建立“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将基层治理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水平。
二、做法与成效
一、打破传统条块式设置,让基层堡垒更加稳固。一是实行“网格+支部”,下延基层治理末梢。按照省委“一张网”工作要求,在全市451个先锋站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构建“村党组织+先锋站+网格”的组织架构,实现“基层党建网、民生服务网、平安建设网”深入融合、交叉覆盖,做到党员管理、民情收集、基层治理同步开展、同步推进。二是实行“区域+共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在规模大、新居民多、管理压力大的村社区推行“大党委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参与村社区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帮助村社区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目前,花园村、保丰村等35个村社区实现了区域共建,吸收共建单位中30名骨干党员担任村社区“兼职委员”。三是实行“统筹+自治”,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统领作用,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立基层治理协调委员会、乡贤议事会和党群议事会等协调组织,统筹协调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群团组织等各类组织和律师、企业主等乡贤能人以及新居民骨干,共同参与村社区建设。如大胜村成立协调议事会,吸纳5名乡贤能人加入,对村级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形成了民主议事的良好氛围。
二、打通人员单位化限制,让服务团队更加充实。一是下派“三官一师”。选聘98名“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中的党员到村社区担任平安书记,明确“驻、访、议、督”四大职责,每月10日或20日驻村接待,走访群众,参与议事、督查工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如鱼圻塘村平安书记陈雪荣,针对村农贸市场管理员反映的市场内夜间丢失物品的情况,及时与农贸市场联系,在市场关键位置安装4个摄录一体的摄像头,有效遏制了上述问题的发生。二是配备“特聘委员”。在选优配强村社区班子的基础上,按照“专职+兼职”的要求,从共建单位、联驻干部、乡贤能人、退职干部等中选配特聘委员,对新居民人数超过常驻人口30%的,聘任优秀新居民代表为特聘委员,实现以新管新。三是优化村民小组长队伍。注重从河道保洁员、垃圾收集员、水利道路维修员、党员先锋站站长等人员中选拔村民小组长,定期对村民小组长进行培训,提高小组长的党员比例,进一步统筹岗位、统筹职责、优化结构。如林埭镇对村民小组长队伍进行集中“换血”调整,使小组长队伍平均年龄从原来的64.5岁下降到59.6岁。
三、打造先锋站“升级版”,让党员旗帜更加鲜明。一是突出从严要求,打造党员家门口的“红氧吧”。落实先锋站固定活动日制度,严抓党员会风,制订党员活动“五规范”制度,即先锋站每次活动必须规范时间、规范通知、规范签到、规范请假、规范考核,完善党员出勤公示、会后补课等工作。目前,全市农村党员平均出勤率达到70%以上。二是突出联系服务,打造党群面对面的“连心站”。推行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联站制度,全市460多名党员干部与先锋站“一对一”联系,通过“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千名干部帮千户”等活动和议事日活动,收集解决基层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协调解决道路维护、环境整治、农技服务等各类问题1800多个。三是突出平安稳定,打造基层问民情的“联络所”。实施党员联户工程,按照“就亲就熟就便”原则,每位党员自主申领联系5-10户群众,做到“四必到、四必报”,即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发生重大变故必报,发现不稳定因素必报,河道环境不洁必报,绿化和公共设施缺损必报,有效发挥先锋站建在网格、党员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切实维护基层稳定。
四、打好长效机制组合拳,让基层工作更加务实。一是推行“四必评”机制,让党员有底气。在“四必到、四必报”基础上,同步建立党员“四必评”制度,即村里先进荣誉必评、救济扶助必评、美丽乡村创建必评、政治审查必评,做到党员职责与权利相统一,有效激发党员积极性。如曹桥街道以先锋站为单位,组织党员、村民小组长评选“美丽村组”,有效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二是完善百姓事马上办机制,给群众增和气。以先锋站为支点,建立健全民情民事收集、研判、交办联动处置机制,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和党群议事会,对需要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解决的,第一时间通过“百姓事马上办”平台协调解决,将隐患化解于萌芽阶段,增进了邻里和睦。三是探索群众自治参与机制,为基层鼓士气。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党员公约,以村社区为平台,推进“三治+三社”互动发展,建立群众参加基层治理激励反馈体系,将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志愿服务、村社区服务等情况与享受积分入学、保险保障、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相结合,推进基层事务的自我管理,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如新仓镇中华村“生态河道我来治”项目,由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河道周边群众和志愿者等组成“护河团”,引导村民制定《护河公约》,发动开展家门前河道的岸坡垃圾清理、岸边绿化养护、河面垃圾打捞、门前屋后清理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