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衢州市
4、“三民工程”建设
4、“三民工程”建设
2016年08月01日 17:00:00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三民工程”建设
■案例概述:衢州市委在农村全面推行了以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党的作用弱化、服务意识淡化、村民自治虚化等问题。这项寓管理于服务、寓监督于参与的“三民工程”,是健全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新探索。经过多年努力,它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农村基层彰显党的领导核心、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衢州样本”,成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的“衢州模式”。
■报送单位: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跋山涉水访农家,收集民情档案
衢州江山市大陈乡早田坂村在户外组织开展以党员学习为主题的民情沟通活动
■案例详情:
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
——衢州市持续狠抓“三民工程”建设的实践启示
“三民工程”是衢州基层党建特色品牌。经十多年建设,已成为新常态下农村基层彰显党的领导核心、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衢州样本”,成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的“衢州模式”。2010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对衢州推进“三民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誉之为“寓管理于服务中,寓监督于参与中”的创新之举。
一、背景与起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乡村治理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农村社会领导核心的村级党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党的作用弱化。一些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村两委关系不和谐,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服务意识淡化。有的村干部不关心群众利益,甚至发生贪污腐败现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村民自治虚化。有的村干部政治素质差、群众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公平,挫伤了农民群众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2005年起,衢州各地探索建立村情收集、民情沟通和为民服务工作机制,成为“三民工程”起源;2009年,衢州市委在总结各地做法基础上,予以面上推广;2012年,实施“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2014年,进入升级版推进阶段。
二、做法与经过
“三民工程”,即“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其核心内涵是“服务”,本质要求是“为民”。
1、建档知民情,搭建干群连心全网络。通过建立以村情单、户情单、事情单“三张单”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档案,引导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亲连心。一是网格联户,让干部沉下去。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固定的若干户为管理单元,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网格划分,并为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目前,全市1483个村共划分为9820个网格,配以乡村干部、无职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的网格员2.7万余名。二是三张单子,把民情摸上来。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要求,组织网格员开展村情、户情、事情收集。经多年努力,全市所有村以及61万农户全部建立了完整的纸质、电子档案。三是四级互通,让档案活起来。引入“互联网+”思维,开通三民工程“e掌通”APP平台,借力“大数据” 把档案资源转变成服务民生经济的“智能法宝”。今年上半年,市县乡村干部累计查阅民情档案126万人次,获取涉及“五水共治”、信访维稳等重要信息12.8万条,协助解决各类问题1.6万件。
2、沟通聚民智,保障群众议事全参与。通过 “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既把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权还给群众,又把基层事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组织手中。一是一日一值班。全面实行村干部坐班、值班或轮班制度,通过村务公开栏、连心服务卡等形式,公开坐班值班干部相关信息,随时受理群众需求,处理突发性事件及其他村务。二是一周一集中。规定每周二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围绕村级事务开展民主协商、民主议事和民生服务。三是一月一沟通。把每月25日明确定为党员固定活动日,围绕村级重大事项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确定沟通主题,以现场质询方式开展面对面沟通对话。
3、代办解民需,打造便民惠民全体系。通过规范建设“一线、一网、一窗口”,对所有涉及群众的服务审批事项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是终端化服务,一站式办理。将县级以上职能部门的8大类54小项行政审批、服务类项目下放给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创新运用“政企社”共建模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代办服务。2014年以来,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各类事项46.2万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16万人次。二是组团式服务,一条龙办理。乡镇(街道)围绕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维稳、文化惠民等内容,村级围绕纠纷调解、治安巡逻、水电义修、扶贫帮困等内容,成立各类服务团队3750支。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万少华团队”“兰花热线”“龙游大妈”等为代表的党员服务品牌团队。三是信息化服务,一键式办理。以浙江政务服务网衢州站为平台,把再生育审批、独生子女证、社保缴纳、就业服务、网上代挂号等16项常见便民服务事项转为网上直接办理,并向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应用。
4、规范顺民意,实现考评管理全覆盖。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调动市县乡村四级集中资源、齐抓共管,合力把“三民工程”抓扎实、做到位。一是标准化建设。提炼出民情档案“三个百分百”、民情沟通“三个全程”、为民服务“三个好”评价标准体系,实施跟踪督查,开展阶段性对标落实。二是责任化推进。配套制定了《“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和《网格管理员、民情档案员和便民服务代办人员考核办法》,明确职责任务,推动工作落实。2014年以来,市、县两级共组织专项督查13次,发现问题91个,问责处置相关责任人42名。三是常态化保障。把“三民工程”专项经费作为“六项基本保障”之一,纳入市、县两级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县、乡、村三级年度综合考核,作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取得成效
1、打造了一支服务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通过“三民工程”建设,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关注点从“对上负责”转为“对下负责”,使重心下沉、走亲连心,倾听民声、一线服务成为乡村基层干部的新常态。目前,衢州各级党员干部基层走访次数比原来增加3倍以上。
2、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通过“三民工程”建设,把乡镇日常职能、乡村干部工作职责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紧密对接,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一站式”的代办服务。2014年以来,依托“三民工程”平台,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140万人次,帮助解决难题、办成实事5.2万件。
3、创出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把“三民工程”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在农村层面探索出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贺田模式”,在社区层面探索出了以“365兰花热线”为基础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助推了衢州奔跑,推动了“两山”实践。通过发挥“三民工程”信息丰富、互动紧密,沟通联系、团队服务,信息收集、网格管理,结亲联心、协同处置等优势,有效助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实践。
四、几点启示
1、必须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一抓到底。 “一个品牌培育、多任书记接力”是“三民工程”实践历程的真实写照。这启示我们,对认准的基层党建特色载体,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方能实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2、必须坚持把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三民工程”推进过程中,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全过程。这启示我们,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入手,把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中,以服务功能体现政治功能。
3、必须着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三民工程”推进过程中,始终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充分激发了“三民工程”的生机和活力。这一事实表明,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无论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
4、必须推动党建与发展的深度融合。“三民工程”推进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等中心任务,实现了同频共频、互促共进。这启示我们,抓农村基层党建,必须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
责任编辑:张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