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山东寿光

73、“4+1”党群服务体系

2016年08月01日 17:34:05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4+1”党群服务体系

  ■案例概述:统筹资源要素,建设1个市政务服务中心、15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94个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975个村党群服务站,建立起全覆盖的为民服务阵地。推动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向党群服务中心(站)集中,事项入驻率达94.7%,协调金融、电商、家政等进驻,为群众提供更多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让群众“进一个门,办更多事”。线上研发了三级联网的审批服务系统,将20大类163项审批服务事项挂到网上办理,实现了“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线下成立1100多人的委托代办员队伍,实现了“人往基层走,事在门口办,难在源头解”。

  ■报送单位:山东寿光市委组织部

洛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成立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化龙镇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台账。

  ■案例详情:

  构建“4+1”党群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去年以来,寿光市牢牢把握服务这一鲜明主题,着力构建“4+1”模式的党员群众服务体系,形成了人往基层走、事在一线办、难在源头解的良好局面,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背景由来

  寿光市下辖14处镇(街道)、1个生态经济园区,975个行政村,107万人口,共有基层党组织3052个,党员65362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服务资源上“小马拉大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上级各项政策的最终落脚点在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但目前基层一线工作力量相对匮乏,面临着“面广、事杂、人少”的现实窘境。同时,部分市镇部门单位囿于各自业务范围,在人员、政策、资金等方面横向整合的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够,现有的服务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服务方式上“旧瓶装新酒”。近年来,随着群众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引导和服务群众方式上面临新的挑战,过去简单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需求。但有的基层党员干部没有适应新常态,习惯于沿用老思维、老办法,坐等群众上门办事,甚至出现电话打不通、办事不见人、盖章跑断腿、咨询磨破嘴等问题。

  服务内容上“供需相脱节”。在群众价值多元、诉求多样、观念多变的新常态下,有的党员干部不会换位思考,在惠民措施的研究落实上,习惯于“替民做主”,忽视群众实际需要,把个人意愿强加于群众,最后钱没少花,劲没少出,事情却没有办到老百姓心坎儿上,群众不领情、不买账。

  二、主要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寿光市在整合服务资源、转变工作作风、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着力构建“4+1”党群服务体系。

  统筹整合资源,搭建四级服务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构建起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党群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服务站为基础的四级服务平台。市一级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推进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向某一科室集中、相关科室向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确保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公,实现一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目前共进驻44个市直部门、58家中介,280个服务窗口,办理审批服务事项916项,事项入驻率达94.7%。镇街一级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推动社保所、计生站、派出所等基层站所统一集中到党群服务中心办公,社保、计生、户籍等服务事项统一集中到党群服务中心窗口办理。社区一级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一厅两室”即服务大厅、卫生室、警务室,因地制宜设立会议室、听证室、党员活动室等。社区党组织在承接原农村工作片职能的基础上,兼具服务和教育党员群众的职能,做好镇街党委和村“两委”的中转站和连心桥。村一级建设党群服务站,把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全部向群众公开,村村建立办事记录簿,群众到服务站办什么事,谁负责办理,何时办结,都一目了然。目前,1个市政务服务中心、15个镇街区党群服务中心、9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83个村党群服务站已建成投用,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为民服务体系。通过业务集中办理,实行透明化服务,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态度、效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干群直联活动。组织全市机关事业单位7478名在职干部,每人联系10户群众。一是联户干部定向定期联系。只要干部不调离寿光,联系户不变动。联户干部每月登门或电话联系包联户一次,面对面了解需求诉求,零距离服务群众,推动党员干部从“案头”办公走向“田头”解忧。二是群众诉求分级分类解决。建立市、镇街、社区、村、联户干部五级网格,每级网格设立网格长,分层级管理。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联户干部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逐级上报。各级网格长汇总整理后集中分析研判,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三是惠农政策及时收集传达。定期从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单位收集群众关心的最新惠农政策,发布在干群直联信息系统上。联户干部当好政策宣传员和民情信息员,在入户走访或电话联系群众时一并宣传,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四是督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由组织部门牵头对干部联系走访情况定期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全市通报,并约谈干部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建立联户群众直接评议干部机制,对拟提拔干部组织联户群众进行评议,形成“要过组织关,先过群众关”的鲜明导向。目前,全市干部已走访联系群众36.6万人次,搜集需求诉求8860件,通过联户干部解决7690件,其他1170件诉求层层上报各级网格长,全部予以解决。干群直联活动的开展,使矛盾处理在基层一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干群关系更加融洽。2015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涉法涉诉非正常访案件、重大民转刑案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0.8%。

  紧贴群众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立足群众需求设置服务事项,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特色化、精准化。一是服务模式跟着群众需求变。将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向社区、村一级倾斜。比如,为了缩短群众办事周期,借力“互联网+”,研发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通的审批服务系统,实行网上办公,实时审核、上下联动,群众办理业务时不用再来回奔波,努力让“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二是服务内容围着群众需求转。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在各党群服务中心(站)配置金融、保险、快递、电商、劳务中介等组织,向群众提供市场化服务。比如,寿光市古城街道怡和苑社区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较多,空巢老人问题比较普遍,为解决这个难题,重点打造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由专业工作人员为20多名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洛城街道屯田社区紧邻学校,便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青少年宫,提供“四点半学校”等服务,为上班族家长排忧解难。三是服务时间根据群众需求定。农村干部不是脱产干部,天天坐班不太现实;而群众白天忙于农业生产,经常在晚上办理业务。根据这一实际,寿光市合理确定村级党群服务站的服务模式:推行集中办公,每月或每周固定几天时间,由村干部集中办公,研究讨论工作,解决群众诉求;要求村干部轮值,除集中办公时间外,各村每天至少确定1名村“两委”成员在岗值班,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实行电话预约,把村干部电话全部公开,确保群众第一时间找到人、办成事。

  完善运行机制,实现高效科学运转。重点抓好三项管理制度:一是公开监督制度。在党群服务中心(站)显著位置,公开所有窗口服务事项、办事流程、注意事项和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实行阳光操作。因地制宜设立监督投诉电话、公众评价器或征求意见箱(簿),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至投诉人和窗口单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经费保障制度。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列入市、镇财政预算,根据社区规模、人口数量和工作需要,确定补助标准。建成投用并验收合格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运行费用按每个社区每年3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村级党群服务站由各镇街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三是考核评价制度。把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作为镇街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对党群服务中心(站)工作情况不定期督查、年终检查,检查情况实时通报。将考核、督查、检查的结果,与工作经费、工资补助和干部任用等挂钩,有效调动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经验启示

  总结寿光市“4+1”党群服务体系的经验做法,有以下几点启示: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打基础作为出发点,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处于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可以说基层稳则天下安。寿光市在党群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重心下移、政策下放、力量下沉,统筹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向基层倾斜,使矛盾问题在家门口得到解决,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践证明,只有站在固本强基的角度来谋划定位,加大投入保障,补齐漏洞短板,才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惠民生作为切入点,主动回应群众的呼声诉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寿光市在党群服务体系建设中,一切围绕破解制约服务群众的难题难事来谋划推进。无论是部门站所集中办公,还是群众诉求分类解决,不管是引入金融电商等社会化服务,还是推行农村干部三种服务模式,最终都是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只有把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中,围绕群众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把促发展作为着力点,将党建成效转化为发展成果。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党建工作抓实了,也能出生产力。寿光市在党群服务体系建设中,推行集中办公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探索网上审批优化了企业办事手续,通过干群直联转变了党员干部作风,这些都为品质发展扫除了制约障碍,营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寿光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持续攀升。实践证明,只有围绕发展抓党建,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把党员、干部、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责任编辑: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