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嘉兴市秀洲区

65、“一联三会五事”群众工作新机制

2016年08月01日 17:39:23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一联三会五事”群众工作新机制

  ■案例概述:为解决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解决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自2010年以来,秀洲区探索推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一联三会五事”制度(在党员干部普遍联系群众基础上,基层组织通过召开民情分析会、民事交办会、民主评议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并接受评议;党员问事、小组提事、支部议事、两委办事、群众评事),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推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通过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服务、实打实办事,实现了“群众有呼声、党员有所应、党组织有作为”的良性互动。

  ■报送单位: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组织部

党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进行农技指导

党员走访联户群众,记好“民情日记”

  ■案例详情:

  秀洲区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一联三会五事”制度

  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背景起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解决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难点问题。自2010年以来,秀洲区探索推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一联三会”制度(在党员干部普遍联系群众基础上,基层组织通过召开民情分析会、民事交办会、民主评议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并接受评议),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推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通过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服务、实打实办事,实现了“群众有呼声、党员有所应、党组织有作为”的良性互动。2012年,我们在“一联三会”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了以“党员问事、小组提事、支部议事、两委办事、群众评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五事工作制”,进一步改进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2013年,嘉兴市委下发了《关于推行“一联三会五事制”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对这一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

  二、做法与经过

  1、定好“一联”责任岗,确保“家家有人访”

  把知民情、问民需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基础和前提,让党员在联系走访群众中真正成为民意的代表。一是开展“联万家”行动,每个党员都有一片“责任区”。把民情责任区作为党员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每名党员负责联系5-10户群众的要求,将每个村(社区)划分成若干个党员民情责任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党员定期深入联系农户进行走访,收集各种民情民意。目前,全区1万多名党员都建立了自己的民情责任区,联系结对6万多户群众,实现了党员“联户包片”工作全覆盖。如,王江泾镇创新开展了“一联三会”党员联户工作机制,构建起“十分钟网格民情服务圈”,建成“民情驿站”,让党员主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二是开展“进万家”行动,每个党员都有一张“连心卡”。以村(社区)为单位,本着便民、亲民、利民的原则,联户党员将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服务承诺、服务项目等信息印制成卡片。按照“一户一卡”的要求,发放到村(社区)每户居民家中,收集民情民意,受理群众诉求。及时为基层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民事调解、就业咨询、生活困难、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使基层群众的诉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实现基层群众“一卡在手,遇事可求”的良好局面。三是开展“知万家”行动,每个党员都有一本“民情簿”。统一印制党员联户手册,做到每名党员人手一册,党员在走访联户群众中记好“民情日记”,并自觉做到“四个必记”,即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必记、群众的困难问题必记、群众的邻里纠纷必记、群众的家庭灾害事故必记,做到了民意诉求有人问,民情民意有人记。

  2、用好“三会”责任权,确保“事事有人管”

  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民情工作室”,定期开好“三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是开好民情分析会,把“建议权”交给党员。通过召开党小组会等形式,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对党员干部在走访联系群众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议题进行广泛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确定提交党组织交办的事项。二是开好民事交办会,把“处理权”交给党组织。召开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参加的民事交办会,同时,交办事项中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等,并通过公告、公开栏向群众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今年以来,提交解决办理影响农村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管理创新的热点问题、群众生产生活的焦点问题以及党建工作的薄弱问题8000多个,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开好民主评议会,把“评判权”交给群众。坚持“一季一小评、半年一大评、全年一总评”的要求,定期开展民主评议会。按照“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档次,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情况、交办事项办理情况进行评议。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方法实效、作风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打分。评议结果向群众公示,对满意率较低的进行限期整改。

  3、立好“五事”责任状,确保“层层有人抓”

  结合“五好”服务型镇(街道)创建,在“一联三会”基础上构建基层党组织“五事工作制”,推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一是通过“干部问事”,收集了民意,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全领域建立起494个党员干部问事网格,构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网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切实增强了主体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心对心交流中第一时间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二是通过“片长提事”,畅通了渠道,开通了民情诉求“直通车”。由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大网格的片长,定期组织召开片区提事会,收集并梳理汇总片区内群众的意见建议,并确定提交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的议题,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使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来信来访数量逐年下降,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通过“党政议事”,促进了民主,强化了民主管理“新保障”。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党政联席会议对各片长提交的议题进行审议和明确分工并落实责任人。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进一步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了民主化进程。四是通过“一线办事”化解了矛盾,构建了社会和谐“稳压器”。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使一线办事的过程成为党员干部转作风、为民办实事的过程,成为了解基层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通过“群众评事”激发了热情,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水平。基层群众对“五事”工作高度关注、积极参与,激发了群众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也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遇事问事、基层党组织见事管事的工作热情。

  三、成效及启示

  1、进一步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创新“一联三会五事”群众工作新机制,做到了“党组织搭台、党员唱戏、群众满意”的目的,成为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是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收集民情”、“听取民意”、“化解民事”、“解决民忧”制度,优化了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赢得了群众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增强了党员身份的吸引力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2、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推选“一联三会五事”工作制度,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为农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重要载体,特别是为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提供了机会,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真正体现党员先进性,培育党员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名党员勇于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3、进一步加大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力度,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联三会五事”群众工作新机制的推行,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盼、最怨、最急的问题和事情,党员每月至少4次到自己所联系户 ,及时收集农户反映的情况,帮助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群众对党组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党支部和党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党群和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密切。一批“明星党员”工作室更是通过党员的“个性化”服务,突出解决了一批群众想办又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增强了党员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水平。

  “一联三会五事”群众工作新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群众联系制度和工作体系,使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进一步拓宽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范围,丰富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了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