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嘉兴市南湖区

64、街道“大工委”制

2016年08月01日 17:39:23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品牌亮点:街道“大工委”制

  ■案例概述:嘉兴市南湖区于2013年开始探索实施街道“大工委”制,吸纳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聘任委员”,依托跨行业、跨体制的共建联建,将党建工作、党建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整合和开放,形成了大事共商、资源同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新局面和区域大管理、大服务的新格局。

  ■报送单位:中共嘉兴市南湖区委组织部


01.街道“大工委”工作例会 .jpg

街道“大工委”工作例会 

  ■案例详情:

  嘉兴市南湖区探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

  全面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

  嘉兴市南湖区于2013年开始探索实施街道“大工委”制,依托跨行业、跨体制的共建联建,将党建工作、党建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整合和开放,形成了大事共商、资源同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新局面和区域大管理、大服务的新格局。

  一、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当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已不能完全适应群众日趋多元的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服务管理,已成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趋势。2010年,南湖区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标准,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商贸市场组建区域性联合党组织,在提升区域整体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组织体系比较松散,整体合力不强。这就需要建立融合度更高,协作性更强的长效工作机制。街道“大工委”制应运而生。

  二、主要做法和推行过程

  1.以优化组织架构为切入点,在推进工作体制科学化中明确“谁来做”。一是创新“1+X”委员设置。吸收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聘任委员”的身份进入街道党工委班子,参与区域化党建、城市有机更新、行风政风评议、文明城市创建、“两代表一委员”推荐等重大区域性事务的讨论和决定。目前,全区6个街道共聘任51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党工委委员。二是实行“三联三共”运行模式。通过“组织联建、区域联动、党员联管”,实现区域内“党建共创、发展共谋、和谐共促”。由“聘任委员”牵头,发动辖区内党组织及工、青、妇组织广泛参与,共同开展文体联谊、帮困助学、便民服务等活动。同时,根据党员不同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建立柔性教育管理机制。对区域内在册党员实行“直管”抓教育;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抓参与;对新居民党员实行“协管”抓融入。三是构建“纵横互补”工作体系。纵向形成“街道党工委委员+‘聘任委员’—驻区单位党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的管理体系,横向将街道、社区、驻区单位的优势资源放到同一层面进行整合,形成集党员活动与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以开通党建咨询热线、党建微博、党员干部手机信息系统等形式,收集社情民意,发布政策信息,实现区域内信息互通。

  2.以搭建服务载体为支撑点,在推进同驻共建常态化中探索“做什么”。一是推行“主题式服务”。以关爱弱势群体、服务民生需求、倡导文明风尚等为主题,每季度开展“同驻共建”主题活动。目前,已开展了“转角遇到爱”楼道椅工程、“红色同心圆·关爱空巢居”等系列主题式服务。如,中信银行嘉兴分行开展“弱势群体关爱月”活动,为百福弄社区古井寺小区安装了价值6万余元的可折叠式楼道凳。二是建立“红色义工站”。利用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的品牌效应和信息优势,在“聘任委员”单位和社区建立“红色义工站”,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嘉兴市第二医院“红色义工站”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饮食平衡、疾病预防、情绪调节等护理知识培训,并为老年居民开通了送医上门服务。三是试行“党员活动卡”。在鼓励辖区党员发挥作用、奉献力量的同时,积极营造“人人争当奉献者,人人支持奉献者”的良好氛围。整合驻区单位和社区的资源,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党员发放“党员活动卡”。党员可持卡到指定单位或场所免费使用文体娱乐设施。目前,13家企业、7所学校主动为区域内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

  3.以实现互惠共赢为落脚点,在推进工作运行规范化中细化“怎么做”。一是建立项目领办机制。通过发放问卷、定点受理等方式征集驻区单位及群众的具体困难诉求,形成待办项目清单,由驻区单位和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职能进行项目认领。如街道党工委联合多家人力资源公司,在25个社区成立了创业就业服务沙龙。截至目前,创业就业服务沙龙已接待求职咨询近9000人次,接受求职登记超800人,求职成功率达55%。二是建立双向服务机制。一方面,发挥驻区单位的人才、技术、资金、阵地等优势,倡导驻区单位将服务性、公益性事业逐步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发挥社区在协调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驻区单位排忧解难。如,街道在调解处置中切实解决了因居民多次投诉施工扰民影响某银行食堂建造的难题,同时又发动该银行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爱心餐”等活动;结对企事业单位与居民小区开展停车位错峰双向使用,有效缓解主城区停车难问题。三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每季度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征求驻区单位、社区、“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建议。组织开展“十佳群众满意项目”评比活动,用群众的口碑衡量工作的成效。同时,把党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支部考核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在各类评先评优中予以优先考虑。2013年至今,分别有32名干部因在“大工委”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区级以上优秀社区干部称号,另有8人获评省、市优秀共产党员。

  三、成效和启示

  1.关系得到融洽,增进了双方了解。街道“大工委”制使驻区单位在区域建设中的角色从“参与者”变为“组织者”, 使工作从靠“情份”变为靠“名份”,进一步调动了辖区单位参与区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工作融合。百福弄社区的老党员王师傅说:“自从开展了‘大工委’制工作,许多的年轻党员参与到公益服务项目领办服务活动中来了,我们与年轻人交流多了,思想都变得新潮了。”

  2.资源得到整合,解决了大量民生实事问题。街道“大工委”制的聘任委员一般都是辖区内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这就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动员其所在党组织的资源,使“条”的资源和“块”的资源通过党组织间的互联互动实现整合和互补,为解决大量民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南湖区党员为民服务的实事数量从2013年的1121件增长到2015年的4213件。南湖区作为主城区配合嘉兴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第一。

  3.党组织服务功能更加清晰,促进了工作提升。街道“大工委”制作为街道解决问题、互促共荣的一种常态化工作模式,为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信息、人才、技术等交流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党建工作向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拓展。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有感触地说:“以前,总感到企业和社区是不同的两个单位,你做你的,他做他的。现在由于和街道进行了互动合作,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深,处理问题彼此也可以换位思考了,解决问题容易多了。”

责任编辑: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