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寻找张爱玲的天才梦

2017年01月17日 10:57:47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韩洁英

  “30岁以后的九莉”在《小团圆》中出现一是“十几年后”九莉在抽水马桶里里看到被打掉的男胎;二是“多年后”,九黎在华盛顿看见“一个淡棕色童化头发的小女孩一个人攀着小铁门爬上爬下。”张爱玲就是借助这样的叙述策略使整个小说产生一种巨大的时空的错乱感。这些情节是破碎的,整个结构是松散的。张爱玲以前作品中布局铺排的草蛇灰线,多能首尾呼应,在《小团圆》中被整个打碎了。王德威对张爱玲的评价很好地解释了张爱玲选择这种独特的写作策略:“当中国的大部分作家回应着‘五四’所标榜的时代性召唤,孜孜不倦地弃旧迎新,并期待着‘史无前例’创举时,张爱玲选择回望那些被进步作家和批评家们视为颓废、反动、私人的题材和形式。也由此,她示范出一个也由此,她示范出一个‘回旋’而非‘革命、’‘衍生’而非‘揭示’的书写谱系。”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采取的是一种绕圈似的写作策略,将各种情节交错在一起,跟绕毛线团似的,整个叙述中似乎只有张爱玲是清醒的。但她也愿意沉醉在这种绕晕的状态,看着笔下的人物、读者都“乱”了,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这种“绕圈”也是“静态”的,没有引导情节一步步走向高潮。《雷峰塔》和《易经》中,张爱玲是清醒的,读者也是清醒的,但是张爱玲在里面的写作策略采取的是动态的,是有高潮出现的。里面的情节都是相关联的,无论是前者所描写的“倒塌”还是后者的“变化”,都是天崩地裂的巨变。

  在《小团圆》的一开头,张爱玲写道“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但是她常想着,老了至少有一样好处,用不着考试了。不过仍旧一直做梦梦见大考,总是噩梦。”为了“谨慎”,张爱玲在《小团圆》写作策略上采取的“乱”是故意的。过去的回忆与现在感受交替呈现,二者或隐或显地关联着,张爱玲在此刻选择的写作策略是“反时间”、“反因果”、“反情节”的。也就是说,张爱玲在《小团圆》中走的是一条反传统的道路。

  在《小团圆》的结尾,这种时空交错再一次出现。“她从来不想要孩子,也许一部份原因也是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他母亲报仇。但是有一次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身入其中,还是她小时候看的,大概是名著改编,亨利方达与薛尔薇雪主演,内容早已不记得了,只知道没什么好,就是一只主题歌《寂寞的松林径》出名,调子到还记得,非常动人。当时的彩色片还很坏,俗艳得像着色的风景明信片,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样的梦只做过一次,考试的梦倒是常做,总是噩梦。”在这个结尾里盛九莉又回到了开头。也就是说从《小团圆》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发现小说是以九莉的30岁生日开始,兜了一圈,又转到九莉的30岁生日,然后结束。这仿佛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苍蝇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处。整个《小团圆》就是在“绕圈”。张爱玲故意“绕圈”,引得读者“绕圈”,一切都在“绕圈”。

  于是,大家被绕进了张爱玲的天才梦里,就让这个梦再长一点吧。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