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知耻而后勇

——浅析《追风筝的人》
2017年01月16日 15:51:32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何雨勤

  若汝果为吾父,血刃亲子,名节有亏矣。

  若吾果为汝兄,逼濒绝境,良心有损矣。

QQ截图20170116124747.png

  哈桑捧着泥土望向阿米尔,阿米尔咽下那口欠了十几年的泥巴。

  战争和死亡充斥着1970年代的阿富汗,生命的节奏由此成为此部小说的构架。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塞尼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宗教种族的摩擦而现紧张兼具时代感,以一个家庭两代人的分崩离析作为故事的根基,围绕恩典与救赎以及背叛走出两条虽目的相同方式却截然不同的赎罪之路。这不仅是作为阿富汗人哀悼祖国的逝去与移居融入美国生活的由衷阐述与无意流露出传统风俗的根深蒂固,更多的是围绕这段似血浓似友谊的生命圆满与循环突显的辛酸之感。胡塞尼笔下的阿米尔追逐的风筝从那年象征着父亲宠爱的蓝风筝演变成祈求再次变成好人的道路,各个人物命运相互扭转最终阿米尔完成性格转变成为自己懦弱内心勇敢正直的哈桑,从而折射出笔者自我内心对分崩离析的美丽国家的哀叹与现有移民生活的满足。阿富汗近代的文化在这部政治史诗的篇章中尽展风采,使得阿富汗文化呈现在众人的面前并被众人所熟知与了解,宣扬自我国家的国家风采。

  并非是为记录战事与哀悼祖国的传记,而是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剧为骨架而展开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友情的故事。故事情感发展伴随着阿富汗国家的变化而展开情节变化,接踵而来的悲剧使得笔下的阿米尔挥别懦弱的自己从而走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这不仅是属于阿米尔的道路,更多的是属于那个年代里关于种族歧视而造成伤害的他们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恩典来源于现世满足,背叛来源于情感冲突,而救赎来源于心中忏悔。

  咽泥巴扔石头,奴仆制与恩典。

  全书从宏观上是以国家战争与政治文化波动而带动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展开高潮点,从微观而言是以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与其说是友情倒不如说是一种奴仆关系。无论是阿塞夫的挑衅还是日常生活中阿米尔对哈桑挥之即来的表现,连哈桑牙牙学语第一声呼喊便是阿米尔的名字都急切彰显哈桑对待阿米尔的忠诚,相反之也深切刻画出阿米尔的懦弱与哈桑的悲剧。与我们所熟知的以亲密友情为小说线索的惯例而言,我更偏向于这并非是友情的刻画而是一种奴仆关系的展现,进而引出种族问题的讨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很多次,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哈桑口中的阿米尔少爷,少爷二字是他们两人感情的阻碍也是日后得知父亲秘密后阿米尔最深切的悲哀。童年的选择影响我们成年生活也极度贴近人性的塑造,这并不是阿米尔单方面造成的情感的变质,归根结底是社会对哈扎克人的种族问题的产物。文中的泥巴事件与扔石榴事件都是二人关系最好的诠释,半开玩笑的泥巴在文盲状态下的哈桑而言是他对阿米尔少爷忠心的表现,而对阿米尔本人而言仅仅是娱乐性质,这点也消遣了哈桑对待他的真诚。在蓝风筝事件发生后石榴事件实际上是阿米尔内心懦弱的放大点,哈桑不还手的举动更是刺痛了他背叛哈桑懦弱的隐晦点。

  幼年在游荡,少年想掘藏,中年望救赎。

  风筝作为贯穿整个故事脉络的线索甚至是一个屋檐两个家庭分道扬镳的导火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暗喻。风筝对于故事发展脉络总的而言有三个明显的分水岭。首先是阿米尔与哈桑自由的童年时期,风筝作为阿富汗最为广泛的玩物却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阿米尔之所以如此热爱追逐风筝的一个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期待父爱的生活状态,而哈桑追逐风筝的原因皆是因为对阿米尔的忠心。其次是代表故事转折的风筝大赛是阿米尔的少年时期,蓝风筝从受尽性侵的哈桑手中接到的同时也暴露了阿米尔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也引发了两个家庭的支离。最后是不惑之年中的风筝,在那条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上阿米尔改变自己懦弱的本性解救了哈桑的儿子,情节的相似彰显命运的轮回,最后索拉博追着风筝再度向阿米尔绽开笑容的那一刻表明人性救赎的成功,也是那一个笑容不仅让我们看到哈桑的影子也看到了阿米尔心中悬着的大石最终落地。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