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报纸的突围

——读范东升《拯救报纸》
2017年01月09日 18:45:55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郑巧玲

360截图-5508847.jpg

  第80页是“阵亡名单”,里面躺着200家美国报纸的名字,他们现在都消失了,从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相继倒闭。《拯救报纸》从讲述美国报业危机爆发的过程开始,正是“报业寒冬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新媒体冲击下发达国家报业现状惨淡,金融危机倒逼美国报界做出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置于中国,同样适用,流失的受众、下滑的发行量、纸媒弃纸从网或者停刊,举步维艰。“拯救报纸”这是范东升先生基于对欧美报纸的关切所发出的声音,如今,这也作为对中国喊“狼来了”的清醒呐喊。报纸只能消亡吗,报纸还有出路吗,媒介融合下纸媒如何数字化转型,蒸蒸日上的新媒体与日薄西山的报纸如何瓜分格局,这是我想知道的答案,而美国经验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但不能否认的是,生态在改变,纸质阅读已经不是什么珍贵的体验了——我几乎是在手机上看完了《拯救报纸》的电子版,如同它印着《纽约时报》的iPad封面,新媒体手段让我不需要另外跑一趟图书馆,动动手指就挪动乾坤。

  所以,《拯救报纸》给出的拯救手段是:“数字优先”发展战略。不是面对新媒体浪潮的独善其身,而是主动融入。

  第五章《上下求索》即着眼于介绍欧美报业如何在危机现实中探寻新经营模式的尝试,比如知名的“付费墙”以及开发AppStore,在互联网上寻找新的盈利机制。

  为了节约成本,很多报纸选择停刊而作为网络版继续走下去,在中国这样的案例几乎凤毛麟角。而《纽约时报》与《洛杉矶时报》试图通过网站收费来作为新的创收,局面惨淡收场。我认为互联网对纸媒所冲击的首先就是付费内容这一堡垒,你又加固了堡垒而我需要的信息也不是只有你独家可以给我的,自然不会有人愿意掏钱袋。当然,不乏成功者,《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即是翘楚,这和他们的阅读属于高知人群也有关系。

  AppStore的话,联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东方早报集团,开发澎湃新闻app,一步险着。我心澎湃如昨,至今上线已逾一周年的澎湃,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

  新闻议程不再精致化。相对于过去把传播中的受传者称之为“受众”,范东升提出了一个“参众”的概念——传播中另外一个主体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参与传播,受传者或者当事人都能成为传播者。先生把参众参与的新闻称之为“草根新闻”,即与传统的精英主义新闻相对应。这和中国的微博首发新闻事件,都是相似的。

  新的传播载体的出现,除了技术方面的革新,还有新闻制作方式的转折。如书中,详细介绍的CNN专门开辟了一个平台 “i Report”与公民记者进行互动。

  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国报业危机与数字化转型,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新的传播载体、新的科学技术,对纸媒的打击,犹如当头一棒,也意味着,印刷媒体的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即将迎来媒体的网络与印刷共生的时代。

  转型的中国报业,怨天尤人的“寒冬论”可休矣,改变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如同第五章第二节“谁是报业救世主”所说,“在美国,谁在拯救报业?iPad 会成为报业的救主吗?任何肯定的答案仍是令人生疑的。也许报界本不该等待任何外来的救主。拯救报业的根本之点在于重塑自身,激活报业富于传统的创造力和推动变革的勇气。”

  新媒体融合是手段,报人的探索才是根本。

责任编辑:张东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