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艺术解惑

——读《刘若瑀三十六堂表演课》有感
2017年01月09日 18:45:52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汪久二

36.jpg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非常愉悦、流畅。因为它没有艰涩的语言,没有高深的教条。刘若瑀师从老先生,在三十年过程中反复验证得到的反思和体悟,被她用十分真诚、内省的文字记录下来。她将“觉知、观照”渗透到书中每一个充满灵性的文字中,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表演方法更是人生哲理。惊喜的是,它确确实实解决了一些我的困惑。

  书中讲到东方的学子都是师父说什么就做什么,先做再说。西方的学子会先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是先问再做。东方表演艺术都有“形”,有“形式”来框架所有技能,并将这种形式千锤百炼的练习。其实作者并没有指出东西方艺术有什么高下之分,但看到这里,我受着一种东方文化自卑的影响,认为我们的艺术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死板的。于是我就联想到很多,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典,所谓经典不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吗?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装饰?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工匠?但刘若瑀随后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解答,这可以解决所有学习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向前辈学习,为什么要下苦功夫反复练习形式。

  我们学习,做训练,并不是在训练技术,也不是让技巧更有质地。而是透过这些训练,将有创造性的动作透过技巧引导出来。所有的参与者透过反复训练,看见自己在艺术上的限制与可能性在哪里。学习形式的过程就像是抛砖引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会从表面相似的形式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从而创造出有个人风格的东西。创造性才是区分艺术和装饰,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而我们学习经典的意义不在于重复老一套的东西,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掘未知。

  我觉得这就像小时候被逼着背古诗,背的时候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古诗传达的意境。可当我们长大之后看到一些美景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古人在此情此景下的心意和我们现在是相通的。就像古人学武功,师父教口诀和心法一教教十年,徒弟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参悟的。先做再说,十年磨一剑,东方人的哲学文化观。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于,既不肯下苦功夫学习形式,内在有机力量尚未达到。这不仅仅是表演艺术的危机,更是一种全民危机。

  有机会一定要现场感受优人神鼓的魅力,近距离感受那充满张力、动感的运动之美,修行多年的禅意、韵律。

责任编辑:王任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