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归

——论《呼兰河传》
2017年01月05日 18:00:10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楚琴昊

8694a4c27d1ed21b1deba378a56eddc451da3f08.jpg

  寂寞是萧红一生心境的关键词。多年漂泊后,重新回顾童年生活所提笔写下的《呼兰河传》,想必也是在为了自己的心灵寻找归属,然而书中萧红的寂寞依旧如影随形。小镇中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然而她运用绘画式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让我们领悟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呼兰的风土人情。

  第一章主要是环境介绍,以描写冬天的严寒开始慢慢到各种小人物的生活化表现。从街至铺的细致叙述让我们仿佛也生活在那个小镇里,逐渐了解着大致轮廓。然而正如章尾所写,人们生活也就是春夏秋冬来回循坏麻木地走,风霜雨雪使人继续在人间被吹打着。千百年来呼兰城里人民都在守旧般地活着,一代复一代重复着此代的悲剧,而无能为力。

  第二章讲述的是小镇人民的精神生活,故事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其中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只有唱跳秧歌这一项是为活人而准备。反映了当时小镇文化的闭塞,当然这也与其封建古板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第三章则以突显作者与祖父的日常交流为重点内容。祖父是一个爽朗大方乐观的人,是作者童年温暖的最大最主要来源,且随祖父开始学诗无疑是其早期文化学习的开端,对作者以后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后院是其幼时与祖父玩耍的主要场所——“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那里有亲爱的祖父用真诚的爱保护着她,有空阔的后花园大的让她不知道外面还有另外的世界。后来祖父的温暖的消逝,可能也是她飘零异乡不归乡的理由吧。

  第四章反复出现“我家是荒凉的”却是以介绍邻居为主要情节,这种反差起初令人拍手称赞也稍感不解,看完这一章才发现这句话何尝不是对邻居们悲剧的铺垫呢。漏粉人家长蘑菇只知人羡慕,却不知他人更多的是担忧。赶车一家爱跳大神人丁兴旺,最后却反转衰败为人遗忘。揭示了人们简单知足的纯良心理与迟钝愚昧的思想状况。人们不知道光明在哪,一辈子凄凉无顺来,这样的生活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第五章从自己独自玩耍开始代人团圆媳妇,作者对待团圆媳妇的态度从最开始的期待—急切—失望—好感—疑惑到最后的无奈遗憾。再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封建迷信与人性中善良与麻木两个方面,其中跳大神、抓帖、烧替身等情节与第二章遥相呼应,强调人们的怂恿好奇侧面推动了团圆媳妇的悲剧和不幸。最后她的灵魂夜夜哭至天明升华惨淡凄凉的主题,引人感慨万分,由衷为她可惜。

  第六章描写“性情真古怪”的有二伯。这主要体现在他性格反差极大,渴望人关注却又十分孤僻,穿着不讲究走路却端庄沉静,常常说话自我矛盾并爱与动物、事物交谈。“穷人还有个穷活头”的思想导致他时常偷东西,到处漂泊,居无定所。他的心理是有些许病态的,为人所“没有听懂”。

  第七章中的冯歪嘴子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单调乏味的,总是在不见天日的小屋子里打磨做黏米。人物十分不起眼并与其他人物交流甚少,但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淳朴热心的好邻居。然而王姑娘的出现让我们发现了他更多的闪光点。他对待爱情认真执着,虽饱受非议却迎难而上;对待生活从不轻易言弃,懂得感恩;对待亲情更是知足乐观,王姑娘死后他的生活一度让人觉得完了,他却凭借着对孩子的爱坚强的支撑了下来。他的存在再次批判了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摧残以及人们老旧的思想,其中爱八卦爱跟风至今仍是社会的通病,不愧为经典之作。

  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作者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一切的不美好,她记忆中的家乡有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美丽,也有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书中七个章节看似可独立存在,却又相互结合为一个整体。既是重点对祖父的追忆,也还原了当时那不太文明的社会与愚昧无知麻木但简单善良淳朴的矛盾人性。此书不仅是自传,同是社会的传记,引领我们回归到那欢乐的后院、无忧的童年,也回归到那弥漫着苦难和绝望的呼兰河。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