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孤独者》读后感

2017年01月05日 18:00:09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姜念

1200185140_3.jpg

  《孤独者》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我认为,它不同于文坛上之前的许多作品和鲁迅很多其他小说的特点在于,对当时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魏连殳”复杂心理的深入刻画。

  现代文学时期,各路名家都在努力突破行文旧制,寻找更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孤独者》从写法上来看,具有创意和深意。作者先起草了第一人称“我”,接着从“我”与魏连殳的交往展开行文。全文尽在“‘我’看魏连殳”这样的模式下进行。“我”即申飞,是一个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状况下依旧顽强抵抗的学者,生活境遇比魏连殳好些,与魏连殳的友情不深不浅,恰好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立体地看清魏连殳的生活状况,也能通过与他的交谈深入分析他的内心,也能够以最妥帖的同情和反思心态对待魏连殳的遭际。“我”看魏连殳哭丧,魏连殳招待孩子,魏连殳门庭冷落,魏连殳对社会的不平,直至魏连殳卖书、做官、玩弄社会和自己,最后走向死亡,通过“我”的角度将魏连殳的故事自然通顺对铺陈开来,使得故事真实可触,发人深思。作者放射在主人公身上的那种清高、倔强的个性和悲剧的终局淋漓尽致地展现之外,另一个人物“我”则带领读者步入一种身临其境的“围观”和余音不绝的反思。当读者在作者收官时获得了文中所写“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的感受时,便是以“我”看人这一写法的大获全胜。

  现代文学不同于旧文学之处许许多多,《孤独者》中展现出的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深入剖析也是大部分旧文学作品中不曾具备的一点。在鲁迅小说之前,英国伟大的诗人雪莱就有一篇著名的诗作《孤独者》。

  “

  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

  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孤寂,

  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

  二

  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

  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

  他的命运之杯虽苦,

  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

  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

  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三

  他微笑--这是悲哀的最严厉的讽刺;

  他说话--冷冷的言词,不是从灵魂流露,

  他和别人一样行动,吃着美味的事物;--

  然而,然而他盼望--虽然又害怕--死;

  他渴望抵达,虽然又像要逃避

  那灰色生涯的最终的归宿。

  1810年”

  诗的第一节对世上的“孤独者”发出质问,也作出心灵的描绘;第二节叙述“孤独者”独立于世,逆风而行的困顿、艰辛和悲惨;第三段写讽刺的微笑,不从灵魂流露的话语,盼望一死的决绝,描写“孤独者”步入死局。这也正是鲁迅小说中魏连殳一生走过的三个阶段。小说与诗作的表现手法不会相同,魏连殳的清高、艰辛与绝望则是从极具真实感的生活事件、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具体展现的。也正是小说创作的表达效果成就了魏连殳这个人物,同时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彼时一类“孤独”的青年人的生存状况,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孤独者”是灵魂的名字,整篇文章也在对灵魂的挣扎进行刻画。魏连殳的挣扎贯穿全文——身边同道的失败是为前车之鉴,同时也连累了自己微弱希望的破灭、清高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个性与穷困潦倒的凄惨生计、怀揣希望与热情憧憬的明天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连我的东西也不要吃了。”“我还得活几天!”“快活极了,舒服极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正是这种具体直接,饱含复杂情感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主人公。

  同时,细腻的事件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魏连殳视书如命,后来却开始卖书,这便是他走向终局的前奏。最后自抛自弃,去做“魏大人”,放荡地嘲弄自己和社会,其中矛盾而反差感极强的描写也非常多。最后死去,魏连殳挣扎而孤独的一生就此结束。孤独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小说要表述的深刻内涵在反思中流淌。魏连殳的一生如同一场无声无息却又浩浩汤汤的战斗,他顽强抵抗,最后用最消极的方式抗争。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如此主观而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则是鲁迅的独到之处,也是他所代表的当时的文学界非常高超新颖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也是非常深刻。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