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乡民不知

——上个世纪的中国乡土社会
2017年01月05日 18:00:02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黄希

  乡土社会是个“礼治”的社会,而这个“礼”却是没有准确定义的,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乡土人情,“礼”的含义也不尽相同。“礼”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每个人都默认去遵守它,一旦有人触犯,则群起而攻之。我认为这同法律不同,一个人如果触犯了法律,我们会谴责他,是因为他做错了,而一个人如果触犯了“礼”,我们去谴责他,不一定是他做错了,只是他做的和我们大家不一样的事情,这或许就是“法治”比“礼治”更加文明的地方。但是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一个被“礼”统治已久的地方,“礼”是比“法”更加根深蒂固也更加深得人心的治理根据,文化本身就是种传统,传统既然存在已久,也必然有其先进的地方。法律无法做到和传统一样的因地制宜,因为法律是一个大众性的东西,而传统却是小众的。礼治社会无法承担过快的社会发展,所以如果乡土社会被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所裹挟着一同卷进时代的洪流里,很有可能导致礼制的崩坏,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来粉墨登场了。

  我敢说,中国之前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一直实行的,是一种文化占有和愚民政策。乡民是愚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经验就算世代相传,也终究不能解释更深刻的道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文字代表的背后的先进意义,是被上层阶级所绝对占有的,普通乡民既然不识字,当然也不懂道理,自然是上面人说什么是什么。中国人有长幼有序的道德规矩,似乎长者、老者就更厉害,但是这完全曲解了尊敬长老的意义,本身而言,尊敬长老并不是因为尊敬他们的年纪长,而是尊敬他们的知识长,尊敬他们懂的多。但是乡民盲目,只要是长老,不管是不是倚老卖老,都一律供起来。存在于乡土社会中的知识传递并不是教育,而是教化,所谓教化,并不是教导全部正确的知识和道理,而更多的是顺从,正如《爬也是黑豆》里所描述的场景那样:

  “爸爸和儿子一同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要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 ”

  父权是一个长老的权力,所以不需要对与错的分辨,长老具有绝对的权威,因为这样不分对错的权威的存在,所以中国的愚民政策也实施的相当顺遂。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是一个血缘组成的圈型的人伦关系圈,朋友圈之所以叫做“圈”是有其意义所在的。乡民本身是不愚的,但是所遵从的规矩礼法却是愚的。在这样一个由人情和礼治所构成的圈子里,乡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过着讲“礼”不讲“理”的世代统一的缓慢发展的生活。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