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乡民不知

——上个世纪的中国乡土社会
2017年01月05日 18:00:02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黄希

1449207690.jpg

  《乡土中国》是一本我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被称为“大家小书”,“大家”自然是指的作者是一位大家,“小书”是指的篇幅,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小册子,但是内容非常深厚,就其内容而言,根本也不能称之为是“小”书,反而是一部“大”书。上个世纪的中国,乡民不知城也,城也不知乡民,为知乡民而不至于成为愚民,且得看书分解。

  《乡土中国》从“乡土”的“土”字着手,论述了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自古以来依靠土地过活,因而“土”是乡民们最赖以生存之本。土地之于中国人,是生身父母一样重要的存在。而土地是不会流转的,不管是多少年过来又过去,土地在那里就是在那里,不会移动也不会消失,所以依存着土地生活的人们也还依旧在那里,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限制了乡民的生活,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居住场所和生存形式。小农经济和水田耕作的形式使得乡民和土地之间不能隔得太远,乡民互相之间需要合作也不能相隔太远,更不能不互相熟悉亲近。乡下社会和土地相联系,从土里出生,从土里死亡,就像臧克家写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中国人的生老病死都和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密切相关,所以说乡土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乡土限制乡民,乡土设置礼俗。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农民都是支撑这个国家的最主要人口。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得农民整个脾性也都像土地一样,黏腻,无法彻底区分,我们可以清楚的分开每一粒砂砾,但是我们无法清楚的分辨每一颗泥土,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泥土一样,永远无法清楚分别,这就是后文所说的“差序格局”。像泥土一样的中国人,和自己周围的人都存在着“熟悉”的关系,这些关系让人与人之间不由自主的亲密起来,也使得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遵循着熟悉的规矩来为人处世,这便是“礼俗”的形成。

  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城里人和乡下人,城里人说笑乡下人是“愚”的,这个“愚”字在一般的意义上看来就是智力不足,但是乡下人和城里人在智力上是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所以从这方面说乡下人其实并不“愚”,甚至说,在某些方面,比如捉蚱蜢上城里人不及乡下人厉害。作者认为城里人笑乡下人“愚”是在于乡下人的不识字,但是乡下人本身在识字能力方面并没有缺陷,只是在于在乡土社会中,文字的表达并不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