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远征——探访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宁化

2016年09月18日 15:45:5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珍

福建省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林正添 摄.jpg

  福建省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林正添 摄

  “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82年前的秋天,闽西、赣南大地上,悲怆山歌久久回荡。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数万红军将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抒写了气壮山河的不朽史诗。

  82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曾经的“红色小上海”长汀、“苏区乌克兰”宁化,回望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岁月,感悟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探寻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坚定信仰。

  出发——

  “一切为了苏维埃!这是一种信仰”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文中“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就是记者眼前的“红军长征第一村”——曾经的长汀钟屋村(后更名为“中复村”)。如今,村里的观寿公祠前伫立着一块石碑——“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

  1934年9月30日上午,松毛岭硝烟笼罩、炮声隆隆,红九军团的将士们接到了马上转移的紧急命令。在松毛岭下的钟屋村观寿公祠前的空地上,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召集召开了誓师大会。当天下午,红九军团及红屋区赤卫模范连、少先队,来不及掩埋牺牲的战友,便冒着蒙蒙细雨,在亲人难以割舍的目光下,离开了钟屋村,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数日之后,驻防宁化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一万余名红军将士,也陆续走上了长征之路。

  乡亲们拿着鸡蛋、花生、地瓜干、草鞋、布鞋,父送子,妻送夫……

  今年53岁的钟鸣从小生活在钟屋村,两名叔公是红军烈士。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赖二妹新婚第二天就送别丈夫参加长征,后来的大部分时间,她就坐在自家门槛上,痴痴地等待丈夫归来。这一等就是三十年,门槛也在她苦苦地等候中被坐出了一道深深的凹槽。1963年,她等到的却是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她含泪给丈夫修建了衣冠冢,棺材里放的是她每年给丈夫做的一套新衣裳,一共三十套。“那是她三十年无尽的思念和爱啊!”

  讲故事的人红了眼,听故事的人流了泪。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单是宁化一个县,就有近3000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最后长征胜利时,宁化籍将士仅存58人。

  是什么力量,让父老乡亲义无反顾地护佑红军、夜送红军?是什么力量,让英雄儿女视死如归般投身革命、离乡远征?

  “一切为了苏维埃!”长汀县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钟彬彬感慨道,“这是一种信仰。”

  “没有苏维埃就没有他们啊!我和孩子们商量好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当年,塘背乡苏贫农团的罗云然老人在“红军桥”上坚定地说。他先后将自己的六个儿子送到了战场上。最终,六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

  “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那时候,钟屋村一带跟随红军长征的群众就有六七百人,他们全都杳无音信、再无归期。”钟彬彬告诉记者。

  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康模生告诉记者,群众的追随,也是一种抉择、一种信仰。群众相信红军、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他们是真心为了劳苦大众打天下,这种信仰的力量超越了物质、超越了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远行,更是一次信仰的远征。”

  铭记——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才能发扬光大”

  “那座老旧房屋里,住着的就是钟宜龙老先生。他的养父,是红五军团烈士钟大廷,养母是红屋区妇女游击队长涂从孜。”

  8月25日,松毛岭脚下,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的青草湖边,记者顺着当地村民的指引,来到了钟老家门前,重新刷过的门框上,一副红字对联“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引人注目。走进屋去,环顾四面墙壁,已被剪报、展板铺满,全是关于革命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以及红军当年在南山驻扎时留下的标语等。很难想象,完成这些的是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家。

  “我在跟时间赛跑,希望通过今年办的这个红色家庭展,能让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希望这些红色基因能够世代相传。”钟老告诉记者。

  钟老做这件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源自一名老党员心中的那份坚守:“那时候,红军将士为了信仰,当兵扛枪打天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和他们比,我做的这些又算啥?”钟老说。

  65年前在松毛岭上见到漫山遍野烈士尸骨的那一幕,至今仍令钟老难以忘怀。

  “一定要让这些烈士入土为安”,钟宜龙暗下决心。他与当地村民、党员干部将一块块遗落在山间的战士遗骸捡回,集中安葬,并建起了一座两米多高的无名墓碑。

  60多年风雨无阻,钟老每年都会与家族子孙一道,祭奠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英烈们:“没别的,我就是想让子孙后代们看看,这些人当兵扛枪打天下是为了啥。”

  “铭记的是长征精神,坚守的是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宁化县委党史办原主任刘根发告诉记者,如今,长征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它深深刻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经久相传。

  行胜于言!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还有无数中华儿女身体力行,延续着这股精神血脉。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陈端欣喜地告诉记者近年来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关注革命历史、关注那段红色岁月。“传承长征精神,不能只靠一代人,只有代代相传,才能发扬光大。”陈端说。离开时,记者看到一个十岁出头的小男孩,正肩着“红色小导游”的绶带,与身边游客一同回望那段红色记忆。

  前行——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8月27日,记者来到宁化县淮土镇青平村。谈及老支书罗世珍,村里无人不晓,就连十来岁的孩子,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罗老今年86岁了,是红军烈士罗家煌的儿子。”青平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罗发庆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罗老就带领村里人平土地、修水库、建拱桥、铺村路,“老婆生孩子的时候,他坚守在工地;自己生病的时候,也没离开过工地。直到现在,村里有难事,他仍然二话不说,挺身而出。”

  “当年,父辈们打天下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人民群众吗?长征为何能胜利,还不是因为有群众的支持吗?”罗世珍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仍然是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是为了当官儿,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担当!”刘根发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红军长征胜利至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宁化县委书记余建地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回顾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正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

  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闽西人民的血脉中。这块红土地上的党员干部怀揣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扛起责任,接续奋斗——

  由于当年为红军提供了大批物资被称为“红军街”的中复村古街,已成了有名的“淘宝街”,云集了近50家网店,成为全县农村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山茶油、红糖姜、老酒等农家特产,从这里走向全球。

  作为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宁化三年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720户2万多人。如今,已有3000多户1万余人脱贫。

  ……

  “依靠白莲产业,去年全村有16户贫困户脱贫。”宁化县淮土镇隘门村村委会主任王水祥告诉记者,帮助村民早日脱贫,是他最大的心愿,“我从小也是以肩挑谷,理解穷人的苦。”

  记者在王水祥家看到,爷爷王荣根的烈士证就挂在他的书房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爷爷当初为什么出发,更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王水祥说。

责任编辑:楼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