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一江清水,唤起一片乡情

送出一江清水,唤起一片乡情
2018年12月18日 11:48:54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通讯员 王柯

  招贤镇依山傍水,常山江穿城而过,据水质监测资料显示,1至11月份,常山出境水有效监测天数三百余天,Ⅰ、Ⅱ类水占97%以上,其中,Ⅰ类水便占到了一半以上,达道166天。

  招贤镇位于常山县东部,是常山江江水出境水质的最后关卡。一江清水出招贤,是这个山中小镇自习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后便自觉担负起的生态担当和政治使命。自2006年以来,招贤镇深入学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委高度重视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不断探索乡村环境治理的新出路。

  党干联手,齐抓共管

  2014年以来,在浙江省全面开展“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招贤镇以“河长制”为抓手,构建全覆盖的治水网格,发动党员、村民与河长、网格员共同治理,规划干部带头,党员带动的“双带”模式,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档”,做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党员讲,有水的地方就有党员管。”

  招贤的治水,不是简单的“围水而治”,摆脱了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在“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之初,招贤就提出了“水岸同治”的理念。针对污水、厕所、垃圾等进行的整治,在招贤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群合作,集思广益

  “这两袋瓶子给你,换一袋洗衣粉吧。”清晨,招贤镇五里村村民将收集起来的塑料瓶拿到村委会旁的垃圾兑换超市。在垃圾兑换超市,几十个塑料袋还能换洗衣粉,许多村民都收获不少,换回一袋盐或一袋洗衣粉。

  五里村位于常山江北侧,这里的村民在喝上自来水前可以说是喝着常山江的水长大的,村里的老人对这条江有着深厚的情感,推行4年的“垃圾分类”措施让村子变得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后,家里清爽了、路上整洁了、河里干净了,保洁员每天处理的垃圾都少了。”说起垃圾分类,村支书刘月富颇为自豪,毕竟这是当初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讨论、践行的成果。

  五里村不是个例。在招贤镇,“农户源头分类,党员联户劝导,干部上门收集,终端无害处理,村规民约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从“志愿者乡村垃圾清理”行动,到“垃圾分类”倡议,招贤镇以清理水域、撤掉垃圾坑为突破口,变垃圾为资源,化“痛点”为亮点,兴起一场“垃圾革命”。

  新老交替,薪火相承

  水域治理、乡村整治是项大工程,单靠村干部和党员干部的力量还远远不足,良好的成果需要有更坚定的力量来支持,陈旧的陋习需要更丰富的经验来破除,象湖村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开创了“老人带新人,新旧交替”的治理新模式,在退休老党员的要求下成立了“老骥常箐”退休老党员志愿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马识途”的优势,有力开展上门劝导、河道巡查、党员联户等行动,改变村民陈旧观念,让“共同建设衢州大花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我们在不断巩固治水成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水环境质量提升等工作件件落实。”招贤镇“五水共治”办公室主任吴林锋说。

  送出一江清水,唤起一片乡情。82岁老党员洪有生仿佛有无数关于常山江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喝了几百年的常山江水不能在我们这辈断了根”。

责任编辑:楼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