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影响已辐射全球”

——德国汉学家历时5年撰写《新马可·波罗游记》
2016年09月07日 08:03:4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李月红

  “外国友人业已形成了对浙江的总体看法:数百年来,浙江的影响已经辐射到了全球范围,除了丝绸、茶叶,更有其他商品的远洋贸易。”通过研究纵横数百年的全球史料,阅读数十万字的浙江风物记述,以及数月的亲身游历,德国汉学家汉斯·威尔姆·舒特严谨地写下了他的新书导语。

  历时五年采写,作为省政府新闻办牵头组织的“外国人写浙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名为《新马可·波罗游记——浙江的故事》8月下旬刚刚付梓,这位汉学家尝试以一个当代外国人的视角重新打量这个曾被马可·波罗誉为“华贵天城”的地方,通过德、英、中3种语言讲述这里近600年来所发生的新奇迹。日前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这位对浙江有深厚感情的德国学者。

  汉斯可以说是半个中国通。从小就喜欢翻看《地图册》《百科全书》的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学一门欧洲以外的语言,中文成为他最终的选择。在过去数十年里,他曾在德国汉堡大学等多所大学授课,长期从事中国研究工作,并多年担任汉堡中国协会副主席,编写了《马可·波罗究竟走到了哪里?》《中国大百科全书》《长城,一个世界奇迹的再发现》等著作。5年前,受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邀请,他两度来浙江,5个月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省各地,体验浙江风土人情。

  “从一个省份的变化来看待的中国新发展”,是汉斯写本书的初衷。在开始游历浙江之前,汉斯做了大量的“预习功课”,比如电子邮件里多达17万字符的浙江历史文化资料,超过7500页的浙江图书,以及大量的城市历史纪录片。

  “浙江省面积并不大,但繁荣兴盛并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开篇“浙江赞美诗”中,汉斯这样形容他对浙江的初次印象。这个结论除了基于庞杂的数据统计,与世界同等城市对比等外,游记作家汉斯设定了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衡量指标:保时捷频率,即在街道上发现两辆保时捷帕纳美拉跑车的时间间隔。他说,在杭州、温州等地一天可以看到数辆,而在他的故乡德国汉堡经常长达一周也难见一辆。“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品牌,这个省份的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藏富于民,尤其是遍布浙江乡间的别墅群,是汉斯非常感兴趣的经济话题。他在萧山航民村,惊讶地发现,村里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实现集体致富,但仍保留着一片稻田,其所产出的大米仅以每公斤1元的低价销售给当地村民,它的存在既令年长者用于怀旧,也有对下一代村民进行教育之意,“在这里,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变化到底有多么巨大。”

  在汉斯的浙江印象里,杭州是他来过最多的浙江城市,第一次则可以追溯到1980年。在他眼里,杭州有两美。一美,美在西湖。汉斯游历过地球上许多著名的湖泊,在他看来湖泊并不是罕见事物,但西湖的美却是有多维度的,它的美与连绵的丘陵、佛塔、琉璃瓦屋檐、垂柳堤岸、手摇船等多种意象融为一体。两美,美在机动车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在杭州,人们的尊严会被充分地尊重。”汉斯告诉记者,他在杭州街上感受到的是大多数民众已经逐渐学会考虑如何才是对大家最好的,对他人来说是有利的。”

  在五个月的时间里,汉斯还利用大量时间与普通民众交流,并集成专门一章“浙江人物访谈”,这里面有文化名人王澍,“天堂”菜农阿戴,农民工李云茂,从文宣队员到博物馆馆长的吴向东,还有德高望重的方丈道长。汉斯觉得,是普通人的故事汇成了浙江发展的历史。他在书中不吝笔墨赞美与之有一面之缘的普通人,比如“致尊敬的杭州街头修理匠”一文,源起杭州街头那些不起眼的、坐在路边低矮板凳上的老匠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手艺不费吹灰之力修理好汉斯的两件电子器材,且只收取非常低廉的费用。在汉斯看来,他们简直是令人感激的修理艺术家,“因为有他们,人们才会把杭州当作天堂,他们就是杭州的城市英雄。”

  汉斯已经预订了峰会后的旅游行程,“9月初,我和朋友们会来杭州旅游,旅游题目为‘中国安静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去乡下和山上,参观一些书上谈到的地方,希望可以与曾经认识的人们再见面。”

责任编辑:李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