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歌剧舞剧院架起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让运河之水在世界舞台流淌

2016年09月01日 16: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下图为德胜高架,运河夜景

   夏夜,京杭大运河如一幅流淌的水墨丹青,法国著名灯光设计大师罗杰·纳博尼创意的“运河之光”,把杭州城区21公里的运河两岸点缀得如梦如幻。

  再挥手,夜已深。眺望大运河,心中泛起阵阵浪花——杭州歌剧舞剧院打造的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如水珠般剔透。历经3年采风、创作,两年演出、传播,5年的时间最终要圆一个梦——让运河之水在世界舞台上流淌。

  这是一部汇集世界艺术名家打造的扛鼎之作——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表达的是融合生命、泥土、水滴的文化遗产之美,更是一个属于世界的大运河中国故事。

  《遇见大运河》国家大剧院演出剧照。

  文化遗产人类共有

  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对13亿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为了助力大运河申遗,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崔巍策划了这部“开口说话的舞剧”《遇见大运河》。2014年6月24日,崔巍带着演员们将《遇见大运河》的舞台搬到拱宸桥头,共庆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

  今年6月,《遇见大运河》在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无疑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纪念大运河成功申遗两周年,并向所有人类文化遗产致敬。

  这天,来到国家大剧院的还有一位蓝眼睛的外国人——法国戛纳市副市长弗兰克·齐克里斯,他特意飞来观看《遇见大运河》的演出。不知不觉中,他与观众们沉浸在贯穿全剧的两条主线中:一条是追寻大运河历史脚步的艺术家,一条是以“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为脉络的千年文化遗产。两条情节线交织起舞,引导观众以全新视角重新理解大运河,体验蕴含其中的文明与智慧,并时不时地被大运河的繁荣唤醒美好记忆。齐克里斯为《遇见大运河》而震撼、鼓掌。

  为什么,第一次观看《遇见大运河》的外国人都能被打动?

  崔巍向齐克里斯解释,剧中男主角象征着创作《遇见大运河》的一位探寻大运河厚重历史的现代人,代表着现在的我们;女主角则是一滴水,代表着运河的千年历史。因为有了这一滴水,汇聚成了运河。这一滴水带着我们看到了运河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枯荣。男女主角的相知相恋,则生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当今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相互依存。

  让齐克里斯意外的是,与传统舞剧只有肢体语言不同,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还适当穿插了人物对白,这使得整部舞剧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对齐克里斯而言,这不仅是一部单纯的舞剧,它承载了文化遗产传播的社会功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遇见大运河》更是一个文化现象:舞剧不但展示了运河文化的灿烂,更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这,也正是齐克里斯飞来北京观看演出的目的所在: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重要的是,法国不仅有布里亚尔运河,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

  那晚的演出,恰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蒋南青博士也坐在观众席上,她动情地说,杭州有“运河蓝”,联合国也有UN蓝,都是人类美好的目标。

  演出结束后,兴奋至极的齐克里斯走上舞台与演员们相拥,并向崔巍发出了邀请函:《遇见大运河》将于2017年赴法国戛纳、尼斯巡演。

  一滴水,溅起剔透的浪花,弥漫剧场空间。

责任编辑:张东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