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浙商回归故事折射发展之变——

拆治归,让温岭浴火重生

2016年09月01日 11: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邓国芳 周旻澍 吴敏力

  “五水共治”后温岭金清大港新貌。

  绿色之路怎么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勾画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

  念好“拆治归”三字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迈向绿色发展之路,这是浙江的创造和实践。“三改一拆”旨在改变城乡环境,拆出发展空间;“五水共治”旨在改变城乡环境,治出转型实效;“浙商回归”旨在引入优质项目,纳入发展活水。拆治归的结合,有力地破除了产业低小散和环境脏乱差的“魔咒”,引领浙江走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明天。

  近日,我们来到块状经济发达的温岭,捕捉到拆违治水后,一个在外温岭人的回归故事。从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因为拆违治水而蜕变的温岭。而当地曾经凝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拆治归中逐步化解和重构。

  51岁的王正海每天像打了鸡血般,为筹建光伏产业小微园,不知疲倦地奔忙着。他说,年过半百,回乡发展,这是人生的最大理想,如今终于美梦成真了。

  王正海的小微园项目,位于温岭城西街道吴岙村,占地22亩。在这片长满绿草的空地上,他兴奋地勾画着未来:总投资两亿元,建起两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商业配套,生产太阳能硅晶片,预计年产值8亿元。

  从甘肃回到温岭,看着熟悉的风景,听着亲切的乡音,王正海说,他的心里从来没有这么踏实过。更让他感慨的是,这几年,因为“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温岭的环境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在外的温岭人都想回来发展。

  眼下,浙商回归兴建小微园,参与特色小镇开发,已成为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新风景。

  块状经济

  遭遇发展之痛

  对王正海来说,温岭,曾是回不去的故乡。

  25岁时,王正海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北上闯荡。从经营消防器材到开发房地产,他终于在遥远的甘肃站稳脚跟,创下“龙海地产”的企业品牌。

  5年前,王正海萌生出返乡投资的念头,然而,当他再次回到温岭,却发现这片土地已变得十分拥挤,没有容纳他的空间。

  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的温岭,带着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因子。在这里,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十分发达。

  强大的块状经济,使温岭迅速崛起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经济总量占到整个台州市的1/4。

  走在温岭的乡镇和街道,最令人诧异的,莫过于这里的寸土寸金。兴盛时,横峰街道的一间5层店铺,地价动辄上千万元;一间20平方米的店铺,租金少则20多万元。

  这里的脏乱差,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如整治前,横峰街道下洋林村百亩大小的村居,聚集着283家企业,违法建筑多达25万平方米,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每次回到故乡,王正海都惊觉这片土地的蓬勃生命力,但也有种难以言喻的隐忧,始终弥漫在他的心头。

  大量的低小散企业,也挤占着温岭的发展空间。王正海几度回来寻找土地,但都无功而返;而很多温岭本地的优势企业,因为没有发展空间,开始向外拓展生产基地。

  温岭市委书记徐淼说,对温岭而言,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社会管理,都已危机四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了”。

责任编辑:张东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