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经典产业注入现代时尚元素,“万事利”走出新丝路
江南丝绣,秀出“国际范”
江南丝绣,秀出“国际范”
2016年09月01日 10: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祝梅 楼玉峰
提及杭州,无人不知西湖。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断桥残雪…… 折射出城市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给众多设计师以灵感。
一汪湖水可以衍生出千姿百态,这也正是万事利振兴丝绸产业的思路:全球化的视野可以赋予中国传统历史经典产业不一样的面孔,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丝绸曾是国粹,但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江南丝绣的细腻可以再度惊艳世界。
“丝绸可以有很多种表达,但无论哪一种表达,万事利都要用中国丝绸去打动世界。”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说。
万事利工匠们正在赶制刺绣精品。
屠红燕在法国百年丝绸企业MARC ROZIER。
丝上西湖
再造印花技术
西湖在哪?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人们所熟知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现在,最漂亮的西湖可以被“印”或“画”在丝绸上。
包含杭州元素的丝绸印花或许是丝绸企业的传统选项,但要在前面加上“最漂亮”这样的定语,万事利集团要完成的是全新的技术跨越。
从0到1。上世纪90年代,万事利从设备选型、工艺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起步,拿下当时丝绸产业链中难度最大的环节——传统丝绸印花技术。然而,这项传统技术也有劣势:30多道的生产工序,只要有一道出现纰漏,产品就沦为次品。更麻烦的是,由于工序原因,整个生产流程会产生污染。
丝绸的美妙不能仅止步于产品,更要让生产流程也符合“杭州气质”。2008年,万事利引进当时还算是新型实验性技术的数码印花技术。相比传统工艺,数码印花技术不仅可以弥补其工艺流程长、技术难度高、能耗高、污染大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数码制作下的丝绸产品精度更好、色彩更丰富,能迎合更为高端时尚的消费需求,也可以灵活实现小批量的个性化定制。
不过,这项技术与传统印花的原理完全不同,如何通过墨水的混色逼真呈现与实物接近的色彩和图案,如何确保不同机器间印出的产品不存在色差,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改进分色技术、调整喷印参数、筛选墨水、设备改造……从1到2,这次的技术跨越是一次全新的旅程。
2014年,万事利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进行合作,在纺织品数码印花全过程中实施色彩管理——产品的色彩还原度可达95%以上。借助这一技术,产品设计稿所呈现的图案和色彩,基本可以实现“复制”。在这个过程中,万事利也逐步完成了对传统技术的淘汰,现在,工厂年产丝绸印花织物可达900万平方米,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却只有传统印花的十分之一。
在万事利的一间展厅,陈列着一块澄黄打底的手绘喜鹊梅花图墙布。这墙布可不普通:它的原料不是纸,而是采用特殊织造工艺的真丝。在欧洲,不少酒店和顶级剧院都选用这种真丝材质的墙布彰显品质。面向全球,丝绸也要代表中国的气质:从场馆的丝绸软装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G20杭州峰会上,国际来宾将体会到万事利丝绸创新的种种细节。
“这次盛会对丝绸元素的运用广泛程度将是史无前例的。”屠红燕说,近十年,万事利致力于丝绸主业的转型升级,技术的创新力,赋予这个历史经典产业多种可能性,而现在,是时候将丝绸的魅力展现给世界了。
责任编辑:张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