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的大学问

2017年09月27日 14:57:48 来源: 作者: 吴地花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这个阔别40年,曾经培养他、让他魂牵梦绕的陕北小山村看望父老乡亲,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日前正式出版,通读这本书,使正在基层挂职的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梁家河”的大学问。

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情怀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初心”萌芽的地方。他15岁来到黄土地时,还是个懵懂的少年,22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立定“初心”。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从梁家河走出来的习近平,无论是正定县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还是党的总书记,始终坚守为民造福的初心。他在很多重大场合反复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号召全党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打开历史画卷,始终不忘为民造福的初心,在神州大地上不断演绎着壮怀激烈的时代诗篇,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坚定着跟党走的信心,当代中国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屹立世界强国之林。治国如此,为人亦如此。“不谋私利,才能谋长远”,“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让自己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人相连,情怀终会在事业中落地,在人民的满意中绽放,也能让普通人的“平凡之路”更有意义。

深入基层、立根群众的定力

  梁家河是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单元,这样的基层单元在中国有上百万个,习总书记就是在最基层里,度过了“恰同学少年”的七年青葱时光。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基层,是习总书记去得最多的地方,群众,在他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我刚挂职乡镇时,乡镇正在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期进展缓慢,入户劝导时,百姓说:“只搞一天有什么用,有本事天天保持干净!”不难听出,百姓期待“宜居”,深恶“作秀”。通过多次沟通,并带领村民参观已通过验收的“小城镇”,村民们的积极性逐渐得到提振。有了群众的支持,进度就快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我党的重要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的实践请教,是我党的行动路线,也是正确思想的来源。能听到群众的声音,了解到实际情况,有便于分析事物本质,把握工作规律。我们一定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脱离实际、不接地气,避免教条主义。

发乎真情、渐成大义的仁心

  粱家河还是一个充满温情、充满真情的地方。这种真情是真诚友爱、守望相助,“己欲达而达人”的天下己任。梁家河的乡亲一直记得那个“架子车拉得倒好哩”“ 干活从不撒尖”的“好后生”。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乡亲情深义重,得知村民妻子生病,立刻寄去1000元医药费;得知村民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就把他接到福建,自己花钱给他治。他曾动情地说:“当年,我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将这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当中,并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推广。“精准扶贫”即是这种真情的抒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这种真情的升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即是这种真情的凝练表达。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有多强,一个党员干部能得到群众的多少支持和拥戴,取决于对人民群众怀有多少的真情。我挂职期间,初次入户做群众工作就碰了钉,向“老乡镇”讨教,他们告诉我:“也没啥窍门,耐心多一点,话多说两句,情感融洽了,事情就好做了。”

饱经磨砺、自强不息的品格

  梁家河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当地百姓辛苦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一个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只身来到这里,其中的困难、委屈可想而知。很多知青不堪艰苦离开了,1974年底,整个梁家河只剩下习近平一个知青。面对冷清的知青大院,他想的不是尽快离开,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是这种坚守锤炼出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7年,便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刀不磨不锋利,人不磨不成器。时代变迁,像曾经的梁家河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然少有了,但改革攻坚克难日趋严峻,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劣币驱逐良币”层出不穷,如何在其中“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考验的是信念,是胸襟,是品格。一个人的价值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源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抉择,也源于人生历练的滋养。

  我挂职期间,乡里被要求拆除一处污染严重的砖瓦厂。开拆当日,48名民工集体讨要拖欠工资,情况很是复杂,真是考验定力、魄力、能力的时刻。最后,通过六个日夜的努力,终于成功破解。那日,看见民工们浩浩荡荡地拿着“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锦旗到乡里,那场面,让我热泪盈眶。当亲历了艰难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再被百姓的满意笑容和称赞感染,让人不由得在其中增强党性、磨练意志、改进作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