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从杭州六小龙出圈看人才、干部、三新党建作用发挥
网评 | 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从杭州六小龙出圈看人才、干部、三新党建作用发挥
2025年03月05日 11:48:48 来源: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办事处 作者: 杨正洲
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不仅是一场科技创新的盛宴,更是一面折射社会治理发展逻辑的明镜。硬科技企业的集体崛起绝非一时一日之功,而是多方合力的成果,人才集聚的引力、干部担当的推力、三新党建的支撑力,凝聚出了这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
人才集聚的“引力场”:政策与生态的协同共振
杭州“六小龙”的爆发,本质上是人才战略的成功。群核科技推出“星核人才计划”以百万年薪吸引顶尖技术人才,其背后是杭州“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博士应届生可获10万元生活补贴,企业引才可享专项补助。群核科技在初创之时就曾获得150万元的政府无偿资金扶持。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使人才、企业、政府实现三方共赢。
更深层的吸引力来自产业生态的培育。杭州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成果转化园(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汇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硬核资源,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土壤。当宇树科技面临融资困境时,政府及时出手相助;当企业申请补贴时,无需“吃饭喝酒”,兑现效率全球领先。这种“阳光雨露”般的生态,解决了聚才、留才、用才的问题,成就了杭州连续五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的奇迹。
干部担当的“推手效应”:管理到服务的角色重构
“六小龙”的成长过程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鲜活实证,基层干部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展现出“有为政府”的担当。“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政府承诺的补助按时到账,企业办事无需应酬,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得到疏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实践具有代表性——通过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转化机制,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这种“穿针引线”的智慧,正是干部服务意识的具象化。
更深层次的转变在于考核导向。杭州干部在服务科技企业时展现长期主义意识,包容初创企业“十年不鸣”,恰是对“功成不必在我”精神的最佳诠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着眼于未来——南京将“企业感受”作为营商环境第一标准,上海将“提升企业感受”写入行动方案标题,折射出干部政绩观从“唯GDP”向“唯实效”的嬗变。
三新党建的“赋能密码”:组织力向创新力的转化
在新兴领域,党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动员”,而是转化为驱动创新的组织动能。在杭州,三新党建通过三重路径发挥作用:
政治引领锚定方向,将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纳入城市战略,避免产业布局“一哄而上”。资源整合突破壁垒,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浙江大学与企业的“实体化”成果转化基地,破解产学研脱节难题。文化凝聚激发活力,在宇树科技、群核科技等企业,党建活动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技术攻关党员先锋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势能。
“党建+”模式,既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又通过组织网络将分散的创新要素凝聚成合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杭州“六小龙”现象的本质,是经济建设逻辑从“政策优惠比拼”向“系统生态竞争”的跃迁。当人才政策从“撒钱抢人”升级为“生态留人”,当干部考核从“数字政绩”转向“服务效能”,当党建从“组织覆盖”深化为“价值赋能”,中国城市的竞争已进入以人才为核、以服务为翼、以党建为锚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