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谨防简单化集中式“圈养”
网评 |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谨防简单化集中式“圈养”
2024年12月25日 14:43:14 来源: 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王闰
日前,复旦大学专项部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启动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3.0版,标志着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新世纪以来,以通识教育为标志的教育教学改革1.0版、以“2+X”本科培养体系为标志的2.0版,都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引领风气之先的务实举措。此轮3.0版响应党和国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可以说是对前两个版本的集成升级。
纵观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其组织模式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圈养和散养两种。其中,“圈养”是指单独成立学院、配备教师和管理队伍、拨付经费,选择最优秀学生集中全校优质资源予以重点培养,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兰州大学萃英学院等;“散养”更多通过增加课程培养学生,如复旦大学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以散养为主,学生分散在数学、物理等不同学院,学校提供荣誉课程和挑战性科研项目,综合学生成绩、学术能力、科研水平等要素确认其是否进入“拔尖人才”后备队。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传统,目前“圈养”模式更受高校青睐,其培养优势和经验认同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实践中不断强化,在不同人才培养计划中得以沿用;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圈养”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比如:学习自由受限,在集中管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学计划参与既定的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效;培养对象窄化,高校热衷“圈养”的大多是能够适应“严筛选、强竞争、高挑战的任务性学习”的尖子生,以至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窄化为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实操水平等核心能力培养的关注相对较少,催生学习“唯绩点”、功利化等不良倾向。
对于“圈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复旦大学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无疑提供了破题思路,比如倡导“教与学”融通,打造AI for Education基座,高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掌握学情和个体差异,重构教学模式和方法,化解定制教学规模化和学生需求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实现数据化决策、即时化反馈、立体化交流、智能化推送,让师生共同创造课堂课程;倡导“招培用”融通,坚持以招生牵引培养、以就业倒逼培养,构筑“招生—培养—成才”全周期培养链,以本科招生改革为起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统筹制定既具有延续性又富有灵活性弹性的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利用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研究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持续成长提供肥沃土壤、营造良好生态。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大学阶段无疑是最重要环节,但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要以衔接培养和模式贯通延伸学习长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培养机制,依托国家推出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主动衔接基础教育,深入挖掘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形成高校、中学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