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啦!海宁这个村被新华社点赞!80后村书记这样说……

2019年02月15日 14:43:07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过去,农村多数干部都是当地有一定口碑和威望的长者,而今,越来越多的村换上了“新鲜血液”。村干部队伍日益年轻,是好事,也是“难事”,想让老百姓欣然接受、适应甚至拥戴,并不容易。

但在许村镇,有一个80后书记,刚参加工作五年就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五年期间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有了拿得出手的经验。他是费杰,许村镇李家村的“当家人”,尽管只有34岁,却凭借踏实肯干的精气神、谦虚恭谨的低身段,以及无穷的新鲜创意,把农村的事情办得有声有色。他创办“李家播报”,用土话唱响文明好声音,还获得了新华社的点赞。


创“李家播报”

用土话唱响文明“好声音”获新华社点赞


“作为农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将……”在最近一期“李家播报”中,费杰将搜集的新闻用方言逐条向村民进行播报。倘若时间倒退十年,当时20岁出头的大学生费杰肯定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操着一口“土话”,在村文化礼堂的讲台上侃侃而谈。

2008年12月,抱着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刚刚大学毕业的费杰进李家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干部。没料到,这一去就扎了根。2011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3年12月,到李家村刚满五年的他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角色——“李家播报”的播报员。

说起“李家播报”,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新华社曾点赞它唱响文明“好声音”。“李家播报”打的招牌是“把新闻播报会开到村里,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把矛盾化解在沟通里。”一块“金字招牌”的锻造,背后是费杰和村班子成员的不断反思和探索。

2018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启动后,费杰就摸准上下信息传达不通畅、小道消息多、当面沟通少等问题所在,和班子成员创新推出了“李家播报”,由村干部用家乡话论时事、讲案例、说故事,与村民互动交流国内外、村内外的大小事。

第一期推出后,费杰就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好,也有人质疑:“和村广播有啥两样,还把人聚到文化礼堂,折腾。”费杰听进心里,但不气馁,回头就开始反思怎么才能更好。于是,问计村民,开会讨论,费尽心思找“补药”。

第二期,村民们发现,“李家播报”用上了带图的PPT,播报员学会了脱口秀。再后来,“李家播报”跳出了单纯的的新闻播报,把话筒交给了村民。如今,每次新闻播报结束后,在场村民会领到一张民情诉求申请表,大家可以公开提出自己的诉求。“等到下一次播报结束后,我们会对前一次村民提出的诉求进行反馈。”费杰发现,自从增加了这样的沟通渠道后,许多矛盾都悄无声息地化解了。

村民们觉得自己的意见被重视,更有主人翁意识了。费杰欣喜地拿出一张民情诉求申请表,上面写着:能否把环境再搞搞好,到时候我们也高兴出点钱,一道参与下。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第9期的“李家播报”中,费杰还针对播报的内容开设了一个主题论坛,围绕“小微企业进园区”的话题,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和村民参与自由讨论。这样的讨论激发了不少村民“反哺家乡”的决心。

从“围观”到“参与”,变“要我”为“我要”,眼下,“李家播报”不仅推动李家村的建设更有序开展,也使得老百姓的获得感变得更强,村干部和村民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了。


建志愿服务队伍

调解矛盾帮困助老让乡风更和谐

在采访费杰的短短一个多小时里,他的办公室已经来了两拨人,电话也响了两三次,倒不是事情恰好挤在了一块,而是这就是他的工作常态。为什么村民有事爱找“费书记”?村民给出了答案:小伙子虽然年纪轻,却稳重、耐得住性子,再加上善动脑、效率高,做事从来不“掉链子”。

费杰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刚毕业那会儿却对村里的工作并不熟悉,刚进村时也遭遇过冷眼相待。“记得刚到村里,正好要卫生大整治,村里派我去,村民见我都不认识,不予理睬。”于是,决心改变现状的费杰经常下村,与村民、小组长交流,在了解了村情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除了主动认识村民外,担任“老娘舅”负责调解工作的他,也让村民们渐渐熟悉了这个小伙子。刚开始他跟着村干部学调解,慢慢地也摸出了门道。有一次,两户人家为宅基地划分吵得不可开交,谁都不愿意让半分,眼看陷入僵局,费杰适时说了一句:“你多一点又不能发财,你少一点又不会倒霉。”吵到兴头上,大家似乎都忘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费杰幽默的话语化解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大家冷静下来,慢慢解决了纠纷。

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彼此建立了信任。这几年,在费杰的带领下,在村民的配合支持下,全村经济发展迅速、乡风文明、邻里和谐。李家村先后获得省卫生村、省绿化示范村、省小康体育示范村、嘉兴市生态村等荣誉。

如今,费杰要是有时间,依然喜欢和村民话家常。在李家村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当中,有一位柯老师,在老伴去世后一直闷闷不乐,于是费杰就经常和她谈心,让她多多参与文化礼堂的老年活动,渐渐地,柯老师走出悲痛,还成了村里老年志愿服务队的主力之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知不觉中,费杰又成了志愿者队伍的“搭建者”。

事实上,在海宁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区的路上,志愿者大有可为。去年,在费杰的推动下,李家村专门划出一片3.2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菜园”,以志愿者为主要管理团队,采用循环管理的模式,义务种植果蔬,定期赠送给村里的困难家庭、独居老人。现在的菜园逐步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新关爱”到“暖人心”的文明实践价值,并相继开辟了“邻里暖心”种植区、“孝老爱亲”种植区、少儿实践体验区等场地。“我们村比以前更加和谐,更加温暖,更像一个大家庭了。”村民老李乐呵呵地说。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师资联盟签约仪式上,费杰(右)与志愿者老师签约。


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

用十年备一课对村民倾囊相授


在费杰的电脑里,保存着很多他自己制作的PPT,其中有一个PPT是文明实践夜校的课件,在那节课上,费杰又变成了老师,和村民一起描绘李家村的未来蓝图。

利用村文化礼堂,李家村创新开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通过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常态化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开展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考虑到农村青年白天都在外工作,便利用晚上的‘黄金时间’开办夜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费杰说。

再回头看看费杰在夜校讲的那节课,每一页PPT都是干货,他没有直接给“学生”灌输要怎么做、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例子引导、结合实际,让大家自己思考答案。这节课使村民们对李家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节课,费杰准备了十年。

费杰刚进李家村的时候,为了认得村民,他花了半年时间画了12张“地图”。“我记性蛮好的。”费杰说,只要是自己见过一面的人,基本上都会记得。他每次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就把这户人家的地址和户主名字记下来,标记在“地图”上。几个月走访下来,全村12个组,近700户人家都出现在“地图”上,12张“地图”拼起来约有一张八仙桌那么大。到了2013年,他叫得出名字的村民就有2000多人。

新时代需要的是学会创新、永不止步的人,费杰就是这样的人。2017年,费杰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班子,主动把握“互联网+”时代脉搏,推出“智慧李家”APP,自主创新、委托研发了多端融合的“互联网+党建”体系,将党务、政务、服务“搬”到了手机上,推动“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既可以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脚绘”地图,也可以把握时机做出最前沿的探索,这就是费杰。十年里,他用耐心、恒心、细心、创新和一颗为民的心,与村里的方方面面“无缝对接”,拿十年来收集的素材准备了一节全面、客观、实在的课程。

据悉,夜校每年设置专题学习培训6期,每期学习周期为两个月,每周二、五晚上开班,每班专题课程不少于90分钟。同时根据主题,安排村民需要的课程表,村民可通过“点单式”或“全程式”参加夜校的集体学习。在师资队伍方面,李家村联合市家纺协会、海宁电大、许村中心卫生院、许村成校等10家单位与部门,建立“志愿大联盟”,由志愿者当老师,让课程更加丰富。

村民钟丽华说:“看这课程表,就知道村里的夜校真的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接地气,实用!”

责任编辑: 逄润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