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纠错让干部心暖劲足
近日,《浙江省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正式印发,明确了容错纠错的具体情形、适用范围、操作程序、责任落实等。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为干事创业划定了“三条底线”。实践证明,“三个区分开来”是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具体落实,对于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浙江出台《实施办法》正式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系统化制度性安排。
亮清容错边界,让干部可对照、组织好判断、普遍能执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进落实容错纠错关键在于实施过程中精准界定追责问责和容错免责的情形,否则容错纠错就只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实施办法》与时俱进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对容错情形进一步细化具体化,针对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和三个“一号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等重点任务,从容错诉求最集中、实际工作反映最突出的6个方面入手,梳理提出21种具体容错情形,同步规定了6种不予容错的具体情形。既要有效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拿容错当“保护伞”,搞纪律“松绑”;也避免了界限不清、政策不明,容错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的问题,让容错纠错看得到,更用得上。
严密容错程序,让容错结果服众、犯错干部服气。容错纠错必须有规范严密的实施程序,确保处理结果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对于谁来容错、怎么容错等问题,《实施办法》给出了明确答案,坚持“谁追责问责、谁认定容错”,承办单位在责任调查或启动追责问责时,应当主动研判是否存在容错情形,符合条件的,同步启动容错程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认为其工作失误错误符合容错情形的,都可以提出容错申请。《实施办法》还专门提出了“六个分析”精准研判,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客观分析认定。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构建了容错纠错的工作闭环,有效确保更好做准做实容错过程和结果,经得起检验、经得住拷问,真正让干部群众信服。
用好容错结果,让错者知错能改、知耻后勇。容错纠错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轻装上阵、奋勇担当,着力破解不愿担当、不想改革、不敢试错等问题。对容错干部既要提醒纠错纠偏,也要加强关心关爱,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实施办法》明确了对不予、免予追究责任的干部,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和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晋升、职称岗位评聘等方面不受影响等具体规定,真正实现了对该容的就大胆地容,让党员干部放下了包袱、打消了顾虑。同时,将容错作为一种导向、一种理念融入日常,注重容纠并举、防微杜渐,对一些有可能出现失误错误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持续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尽最大努力,恪守决策程序,依法科学办事,将失误、错误、损失概率降到最低,举一反三杜绝高频错误事项,不断放大容错纠错正面效应。
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理直气壮地支持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让干部心暖劲足,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持续营造以干部敢为引领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