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革命纪念馆推陈出新传播红船精神——

把红船故事说进千万人心里

2021年03月26日 13:09:4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何苏鸣 见习记者 钱弘慧

  近日,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为游客述说红船故事。 纪念馆供图

  开天辟地大事变!再有想象力的编剧,也无法预设这出历史大剧。

  100年前,一艘红船穿云破雾,载着一个政党历经曲折和磨难,由小变大、从弱变强,并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这是一段怎样引人入胜的故事,蕴藏着何种神奇的力量,又带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启示?

  南湖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创新,把红船的故事说给千万人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说的: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这个百年大党诞生的地方,他们集结在离红船最近的支部——南湖革命纪念馆党支部周围,满怀深情,努力把红船故事讲得更好听、更触动人心,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讲红船更讲红船背后故事

  我把党史说给你听

  大党和小船,是南湖革命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讲述的故事。

  18周岁就入党的钱思雯说,对她这样土生土长的嘉兴人来说,红船是太熟悉的存在,可真正成为一名讲解员后才发现,红船背后有太多值得去了解的故事、去探究的历史。

  第一次当讲解员,钱思雯把讲词背得滚瓜烂熟,可临结束时却被听众问倒了——“一大”转移,为什么会选择嘉兴?

  “每一块展板内容我都能脱口而出,难道还不够?”一次党支部会议上,她倾诉自己的苦恼。

  “优秀的讲解员应是‘研究型’的,也许做不到事事‘问不倒’,但对于讲解词背后的故事,要尽可能了解。”支部老党员拿自己的经历与钱思雯分享——即便从业多年,她依旧坚持阅读业务书籍,每天睡前都还要学习。

  从此,钱思雯不仅自己“恶补”各种党史知识,还针对讲解过程遇到的不同问题撰写心得,与同事们互相取长补短。

  近年来,南湖革命纪念馆热度持续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开展不同类型主题活动400余场次,业务精湛的解说员队伍对此功不可没。可成绩背后,他们还在思索,如何贴合人们对于红色教育的实际需求,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把那些动人的党史故事以更丰富的形式分享给更多人,让大众在汲取革命先辈力量中更好前行?如何挖掘好现有素材,进一步突出党史教育的“红船味”?

  由4名党员担当主力的红船讲解员小分队由此诞生。

  2020年12月5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里,小分队给师生们带来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和张爵谦、张人亚父子接力保存《共产党宣言》珍本的故事,让不少人湿了眼眶。队员们意识到,这样的宣讲从单一的参观、瞻仰,向体验、领悟转变,既有理论,又切实际,让党史学习更生动、更入脑入心。

  赴基层开展“微宣讲”,上网络进行“微互动”……今年以来,小分队不仅创作了30余个红色小故事,以视频方式在网上推送,还推出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等系列,面向学校、机关、部队、企业、社区开展“点单式”巡讲。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听到了红色故事。

  是职业更是事业

  有信仰才能讲好信仰

  刚接到馆里选拔情景剧演员的通知时,大多数人内心是拒绝的。

  讲解员工作性质特殊。纪念馆主展陈的讲解时间,短则30分钟,长则一个半小时,若再加上去湖心岛瞻仰红船的半小时,往往一次就需一个半到两小时。而这样的行程,每个人一天至少要经历4回。

  在纪念馆,不少人有咽喉炎和膝盖积水。为了让嗓子得到休息,很多时候大家即便都坐在办公室,也宁愿打字交流。

  “工作量已经那么大了,还要自加压力,我们是不是对自己太狠了?”

  党支部书记李允给大家分享纪念馆退休党员徐金巧的故事。徐金巧曾是嘉兴地区京剧团当家花旦,1984年来到纪念馆工作。刚当上讲解员的那段日子,她白天跟着其他讲解员练习,晚上在家里翻书查资料,还把京剧里的“手眼声法步”融入自己的讲解,成为当时大家争相学习的“金牌讲解员”。

  前辈们想方设法搞创新,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入党积极分子李怡婷豁然开朗,带头报了名,并最终成为饰演王会悟的演员。

  150句台词的剧中,王会悟这一角色的比重占近六成,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进度,第一次排练前,李怡婷记词到凌晨3点,第二天早上眼睛还没睁开,嘴巴已经开始往外蹦词。

  “当我‘成为’当年的一员时,我对早期共产党人在困境中寻找光明、探索出路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也越发感到党的伟大。”李怡婷告诉记者,情景剧给她和同事们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每一次排练与演出都让她更加感受到党的魅力,更加想要早日成为其中一员。

  “讲信仰的人有信仰,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李允说,纪念馆讲解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力,近年来,纪念馆党支部通过创新各种形式宣讲红船精神的过程,也是让馆里青年讲解员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的过程,是让他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现在,馆里人人将这份职业作为为之奋斗的事业。近两年来,就有6名90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有14名入党积极分子。

  走出嘉兴走遍全国

  红船精神传扬四方

  2021年3月5日,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第一个走上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讲述红船故事。

  这一幕,让她想到15年前的自己。

  200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当年6月,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的她,领到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到北京去,讲红船的故事!

  “你是一名党员了,一定要争当表率,把讲解任务完成好!”临行前,时任党支部书记找她谈话。

  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这样规模的展览,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准备。可在纪念馆的多方协调之下,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从脚本到布展的全部准备工作。

  袁晶告诉记者,那是红船第一次来到北京展览,每个工作人员都铆足了劲,特别是几位党员,抢着搬最重的物件、事无巨细核对每一项展陈。

  那次图片展,袁晶共讲了180多场次,观众们对红船的热情让她意识到,红船,应该更多地走出嘉兴,红船故事,要讲给全国人民听。

  这些年,纪念馆不仅加大与其他省市纪念馆的联动布展,更主动策划巡展。2019年5月起,纪念馆举办“红船精神万里行”,先后来到杭州、贵阳、西安、南昌、北京等城市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嘉兴学院等高校;今年,纪念馆更是创设“百年航程 红船初心——中国革命精神大联展”,“请展”和“送展”相结合,与省内外兄弟纪念馆、部队、学校等联合开展展览活动。

  每一次布展,党员依然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在“红船精神万里行”杭州站,已有7年党龄的郑皓创下1天讲解15场的“纪录”,回到驻地时,嗓子常常是哑的。可郑皓说,每当有听众感谢他的讲解,他都会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讲解员,更是历史守护者,与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相比,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什么是历史?这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可在讲解红船、红船精神时,我们真的会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它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的神圣感。”南湖革命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张宪义说,馆里的每个人,一定会把这份使命感、神圣感放在心里,继续说好红船故事,继续守护好这抹属于9000余万共产党员的共同的“红”。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