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时光慢些吧,让我多陪陪妈

2016年11月11日 20:28:3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吕玥

  

   过了立冬,天气越来越冷。因为一群人的到来,杭州却变得温暖。

  11月9日,浙大附中丁兰校区,从全省上千名孝贤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10组人物,来到了第五届“浙江孝贤”评选颁奖典礼现场。

  他们当中,有创办“一元公寓”造福全村的71岁老人方宝顺,有从小就帮父母打下手的15岁“包子丫头”俞云辉,还有坚持照顾陌生老人的90后爱心小伙杨江和杨羽翔……虽然他们年纪不同、背景各异,但他们身上同样的孝贤美德却冲破岁月,闪闪发光,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笃定。

  今天,让我们认识这些人,记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温暖故事。

  做天下儿女最应该做的事:

  他们选择坚守孝道

  11月9日,因为要来杭州领奖,52岁的东阳保安吕新财少有地没有和母亲待在一起。

  吕新财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从早上5时多帮助母亲起床开始的。他85岁的母亲自从前年患上老年痴呆症后,行为举止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喜怒无常,穿衣吃饭都不能自理。

  2015年初,家里老父亲去世后,就只剩下母亲一人,老人独自在家时经常跑到山上去“砍柴”,好几次天黑了都不见人影,把吕新财急得够呛。考虑到妻子在外打工,儿子还在念书,街坊邻里都劝他将母亲送去养老院。不过吕新财拒绝了,他做出一个决定:带着母亲上班!

  家和单位相距4公里,没有公交车,吕新财一开始骑着电动车带母亲去上班。考虑到老人安全,他让母亲坐后面,用一根红绳把母亲和自己牢牢地绑在一起。红绳那头,是母亲曾经含辛茹苦的付出;红绳这头,是儿子如今反哺的情深……弯曲的山路上,单薄的背影默默地讲述着这一片至孝至善的心意。

  “小时候,是妈妈背着我们长大,背着我们去田里干活、砍柴。现在妈妈老了,我要好好照顾她的晚年!”吕新财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时光慢点走,这样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母亲。

  这不是吕新财一个人的选择。在湖州市吴兴区,“00后”少年俞云辉每天上学前,都要在包子铺里给父母帮忙3个多小时,坚持8年多,用双手写满对父母的爱和体谅;在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80后姑娘童银河选择8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有躁狂型抑郁症的婆婆,从无半句怨言;在云和县元和街道李山前村,畲家女蓝香梅20多年如一日,照料行动不便的公公婆婆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叔,扶助3个小姑成长和出嫁,被邻里称赞为“天底下难找的好媳妇”。

  “我伺候老人,只是做了天下儿女最应该做的事情。”蓝香梅的话甚是寻常,却道出了这些浙江儿女们的共同心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们选择把温暖分享

  善父母者,谓之孝。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对“孝”更进一步的诠释。

  74岁的台州人陈官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过去20多年里,他一直在不停地奔走,就是为了寻找更多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并为他们理发。

  这本不是他的分内之事。老陈当过兵,素来乐于助人。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在平时走村串户帮人理发时听说,有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因行动不便长年不能理发,而有些人即便在家人陪同下来到理发店,还被不少理发师嫌脏,不愿给他们理。

  听在耳里,记在心上。老陈开始留意那些需要帮助且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姓名住址。之后,他会定期上门为这些人服务。

  其实,这样的理发并不简单。老陈有时需要和福利院的护理人员一道将行动不便的老人搬到轮椅上,再抬到门外理发;遇到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他还会在给他们理发之后,帮着护理人员为他们擦身子。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这20多年来,老陈为人免费理发大约有3万次。

  有人说他傻,但老陈觉得能帮到这些人,为他们做点事情,心里高兴、踏实。

  有幸,这样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在乐清,一个叫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的助老团体已经成立10年,他们始终致力于服务老年人。至今,协会共有“银龄互助”话聊对象229人,各片区志愿者每月至少两次上门走访及电话问候,对于重点需要帮扶对象,更是随时前往。而在诸暨,市民政局和富润控股集团共同投资兴办诸暨富润老年康乐中心,环境和服务都是酒店式标准。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中心建立了完整的护理团队,已然成为入住老人的“第二个家”。

  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

  他们选择将善意传递

  暖意,在不断汇聚、传递。

  家住永康市的60多岁的李阿婆是一名孤寡老人,膝下无儿无女,丈夫也在多年前去世。不过她逢人便说,自己有两个“儿子”。

  她嘴里说的“儿子”,就是永康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90后队员杨江和杨羽翔。从2014年秋天开始,两个年轻人就不时去看望李阿婆,顺便会带上点蔬菜、肉类;去了就给阿婆砍柴、打扫院子;还会陪她聊聊天,说说最近的新闻……

  阿婆与“儿子”们如何结缘?原来,2014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杨江和杨羽翔在永康城区南龙广场一带巡逻时,在一幢老房子里第一次看到阿婆,当时她正在烧饭,为了省电费却没有开灯。

  黑漆漆的院子里,李阿婆说起了自己的经历。曾有人帮她联系了敬老院,但李阿婆说住不惯,不肯去。

  离开后,杨江和杨羽翔都感觉挺不是滋味,于是两人一转身就去买了些米、油、蔬菜送给老人。从那之后,杨江和杨羽翔每个月都会去看望李阿婆几次。去的次数多了,每次远远看到杨江和杨羽翔走来,李阿婆的脸上都会绽开笑容。

  一直坚持奉献的,还有71岁的三门县老人方宝顺。作为村老年人协会的会长,在留意到村里有的老人生病少人照料、缺少养护的情况后,他多方争取资金,又自掏腰包20多万元筹建了“一元公寓”。村里年满60岁的老人,只要每天花上1元钱就可以入住,目前已经陆续有6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家。

  孝的种子,不断播撒,生根、发芽。在余姚市,黄家埠镇回龙小学重视宣扬孝亲贤德之风已有20余年,爱与文明的接力在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手中传递。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制作一张精美的敬老贺卡,到敬老院献爱心……他们将孝德教育活动与敬老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敬老美德扎根学校,延伸家庭,辐射社区。

  这个初冬,这些与孝有关的人和故事,正化为吹拂城乡的温暖的风,让人感到光明和希望。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