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的黄公略

2017年08月18日 09:51:3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王锡堂

  龙冈战役结束,红军共歼敌9000余人,还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整个龙冈战役,黄公略率领的三军始终担负正面进攻,黄公略也始终在前线指挥,子弹不停地从他身边穿过,他全然不顾,为红军合围,夺取战斗胜利立下了首功,他率领的红三军歼敌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毛泽东又是大加称赞,豪情满怀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著名诗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飞将军自重霄入”
  1931年4月,蒋介石又纠集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其兵力比第一次“围剿”多出一倍,西起赣江,东至福建建宁,绵延300多公里。总司令何应钦采取“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堡垒战术,把兵力推进到富田、广昌、建宁一线,而当时红一方面军的3个军只有3万余人,处于绝对劣势。
  面对这严峻的形势,采取何种战略方针来对付敌人的“围剿”,中央苏区中央局出现了几种不同意见,而且争论非常激烈。一种意见认为,敌我兵力悬殊,3万对20万,应当分兵退敌,只有分兵才可以使敌人包围落空,转移目标;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应以红军主力将敌军引出根据地,甚至可以转移到四川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力排众议,主张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红军先往根据地腹部退却,在退却中再寻找敌人弱点,集中优势兵力给予毁灭性打击。
  在中央局的讨论中,毛泽东的主张只有朱德表示赞同。毛泽东建议扩大讨论范围,听取各军军长、政委的意见。在随后召开的扩大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的主张首先得到了黄公略的支持,他说:龙冈战役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就足以证明毛泽东同志“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今天要对付强大的敌人,仍然应该采取这一方针。与会的林彪、罗荣桓、罗炳辉等人也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建议。经过激烈讨论,中央局决定采用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方针。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从4月下旬开始,秘密集结于东固地区等待时机。东固是中央苏区最早建立的一块根据地,位于中央苏区腹区,地处吉安、兴国、宁都、万安等5县的接界处。而且距5个县的县城都只有五六十公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只有5条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是个隐蔽兵力的绝佳之地,敌人进得来,就出不去。
  5月14日,国民党公秉藩第二十八师浩浩荡荡向富田挺进,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自觉不可一世,忘乎所以,在与师部留守处进行联络时,竟公然使用明码通知:“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去东固。”红军总部截获公秉藩师这一消息后,随即报告了红军总部首长。
  毛泽东当即决定,红军主力从国民党郭华宗师和蔡廷锴师之间的空隙中秘密西进,钻过“牛角尖”,采取两侧包抄的方式,攻击其背后。他向黄公略、彭德怀、林彪部署了任务:“黄公略率红三军、林彪率红四军负责正面攻击,彭德怀的军团全部用来打包抄,进行腹背夹击,然后一举歼灭公秉藩师。”
  从东固到富田相隔20公里,只有两条大路相通,中间要经过一段险峻的隘路。5月15日午夜,红军各军按照毛泽东指令快速前进。此时,毛泽东还在思考,他想,担负中路阻击任务的红三军是发起总攻打响第一枪的先头部队,如果红三军能找到一条更近的路线,提前赶到中洞,胜利就更有把握。
  当日凌晨,毛泽东火速赶到红三军军部,黄公略见毛泽东这么早赶来,必有重要任务,便随即问道:“总政委还有什么交代?”毛泽东说:“昨晚我一直在琢磨,从东固到中洞是否只有两条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更近的路,如果有,我们就可以提前赶到南侧山岭进行埋伏。”黄公略回答说:“我们不妨去请教一下当地的老猎户、老药农、老驮商。”毛泽东十分同意。当即,黄公略陪同毛泽东找到了一位老猎户,老猎户果然说出了一条通往中洞的山间险道。毛泽东、黄公略欣喜若狂,随即决定改变原定行军路线,请老猎户带路直插中洞。红三军将士在黄公略率领下,过峻岭,爬悬崖,很快到达预定地点布下埋伏。
  5月16日凌晨,公秉藩师从富田出发,向东固挺进。全师刚过中洞,突然随着一声炮响,数千颗手榴弹从天而降,轻重机枪和步枪交叉猛击,将公秉藩师紧紧围住。黄公略一声呐喊“冲啊!”上万名红军战士跳出密林,像猛虎一般冲向敌阵。公秉藩根本来不及部署抵抗,全师一万余人便立刻分崩离析,全被歼灭。公秉藩混在士兵中当了俘虏,后来领了红军3元银元的遣散费,逃出了苏区。
  黄公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将阻击战变为伏击战,并以突然、迅猛的动作打乱敌军指挥系统,为全歼公秉藩师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黄公略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给在白云山指挥的毛泽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称他为“飞将军”,并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一词中写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堪恨大祸从天落”
  蒋介石第二次大“围剿”失败后不出两月,又调兵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大“围剿”。陈诚、卫立煌、罗卓英、蒋鼎文、熊式辉等率30万兵力,在蒋介石亲自指挥下,兵分几路,并采取长驱直入、齐头并进的战略战术,占领了苏区的各个县城和主要交通要道。红军则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千里回师,从闽西返回兴国迎战。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国民党各路人马向兴国周围挺进,将3万多红军紧紧包围,红军处于东、南、北三面受敌和西临赣江的危急困境,被迫绕道闽西的连城到瑞金,再经于都、宁都到兴国,在千里迂回中,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在敌阵空隙之中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消灭敌人。
  8月,红军主力乘敌人频繁调动的空隙时机,从宁都转移到与兴国之间的良村、莲塘。在翻越一座大山时,因小路狭窄,影响行军速度,黄公略亲自提着小马灯找到了另一条下山的道路,并迅速指挥红三军分两路下山,将行军速度加快了一倍。随后,配合兄弟部队,一举取得莲塘、良村战斗的胜利。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们终于在莲塘打了第一个好仗。”
  莲塘、良村战斗胜利后,黄公略按照总部部署,率红三军佯攻龙冈,吸引敌人,红军主力迅速回师东进,集中兵力歼灭了黄陂之敌毛炳文第八师。随即,毛泽东又命罗炳辉率十二军佯攻北上,掩护红军主力西出突围。直到8月底,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方知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之计,只得命令部队西移。此时,国民党30万大军跋山涉水,连续行军,已是精疲力竭,怨声载道,蒋介石力不从心,只得仰天长叹,命令部队怏怏而退。
  9月6日,黄公略率红三军进抵老营盘,因大水冲垮桥梁,被堵在老营盘、黄土坳、墩丘一带宿营。黄公略在来不及与总队联系的情况下,将部队隐蔽在老营盘,待敌军路过时,出其不意从侧后予以猛烈袭击。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