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生无可恋,只因美好被毁灭

——读余华的《现实一种》
2017年01月05日 18:00:05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徐灵

  《一九八六年》描写了文革时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悲剧。他只是一个学校的历史老师,他只喜欢研究古代的各种刑法。因为文革,他的命运发生了无法回溯的位移。在十年以后他企图回到以前的住地,他是想回归正常的,但他的妻子在他失踪后已另嫁他人,女儿也改了姓名。而且看起来新组成的三口之家很和谐、挺幸福。1986年是文革结束后十年,失踪的历史老师不像其他人一样非正常死亡,而是非正常活着地回到了小镇。他衣衫褴褛,他心里眼里唯一的希望是他妻子的两条粗黑的辫子以及系在发梢的两只红蝴蝶结。他像追逐光明一样追逐有着红蝴蝶的辫子,他像扑火的飞蛾一样聚焦有着红蝴蝶的辫子。可是,他的到来让现在稳定的三口之家充满被打乱既有秩序、被迫选择拆散重组的恐惧,女孩已经从小时候不接受新父亲,怕在心里挤走亲生父亲的惶恐变成了害怕已经陌生如路人的父亲破坏现有家庭的安宁。小说只字不提历史老师是否找到了他的妻女,作者只是安排了历史老师研究的古代刑罚残忍地用在了他自己的身上。他到铁匠那里将烧红的铁块贴到自己脸上实施了墨刑;他用菜刀割掉了自己的鼻子,实施了劓刑;他用钢锯割自己的两个膝盖,实施了“非刂”刑;他用石头砸烂了自己的生殖器,实施了宫刑;他用刀割自己身上的肉,实施“凌迟”。他还想像自己被五个捆住他不让他自残的人五马分尸。这么多酷刑,用一种就已经痛苦之极,他却全用在了自己身上。哀莫大于心死,是怎样的妻离子散、不得相认的悲剧,让一个人可以承受如此痛彻心扉的肉刑。一个浑身血迹斑斑的人,一个痛得像狼一样嚎叫,把自己的命运跟这生无可恋的肉体一并撕碎、破裂、削切、撞击、掉落,最后让鲜血如阳光般四射。他用他的死结束了新的一家三口的纠结,他尖细响亮的呻吟是对命运的控诉,他逃过了文革的摧残,却没有逃过命运的编排。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人不求痛快一死,而是要这样钝刀割肉地把自己慢慢折磨而死,是怎样的悲情让他把自己无情地整死在自己的家门口。

  读余华的小说让人感到不快乐。它是平乏生活里的一根芒刺,时时提醒我们,悲剧是生命的本质,痛苦与生俱来,挣扎是生活的呈现。你以为你快乐,你以为你得到,其实现实当中没有真正的快乐,有的只是苦苦挣扎。你可以挣扎出泥潭,你也可以就此沉沦。只有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了,个人悲剧才不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呈现。余华是想去穷究个人悲剧冲突后面的社会根源到底是什么?然后,他让我们避免,让我们避免。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