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像一口井

——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2017年01月05日 18:00:05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吴欣

  《变色龙》里面的奥楚蔑洛夫也是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角色,“他的脸色变化起来比谁都快,但变来变去啊,都太年轻,太简单,有时幼稚。”这种说法自然是针对一些主动卷入体制内的年轻人而言,毕竟这是公务员队伍的必修课——我这么说并没有任何价值判断,只是尽量客观的表达。奥楚蔑洛夫也带有这样的痕迹,他的变化显得过于人为化,和整容的美女一样看得出刀劈斧削的踪迹。只不过这种刻意的变色龙在小说中倒是非常深入人心,很多丑角都是靠着这样的不自然来引起注意的。但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往往更加润滑,防不胜防。

  除此之外,我比较喜欢的还有这部选集里面的《胖子和瘦子》,讲的是老同学多年以后相见的场景。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为何曾经要好的朋友会主簿疏离,其中一个回答讲的是人与人的际遇不同,导致的价值观念不同。但是这篇小说提出一个可以理解的角度,那就是唯结果论。胖子和瘦子并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变得生疏,反而是因为现时的角色不同、官职不同而产生隔阂。这当然不是否认这些结果来自于过往经历的差异,只是认为人们对于人的评判往往看现时价值。可是一年可以过得很快,两年可以过得很快,但五年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即便过得很快,也不是凡人可以完全承受的生命长度。唯结果论有其合理性,但也就只有合理性了。

  另外一篇是《苦恼》。一个老车夫,一个礼拜前儿子死了,四处想跟人诉说儿子的死亡,可没有人真正在意。这些人并不是不在意他儿子的死,而是不在意老人和他儿子的死。是啊,那么多人死,那还顾得了?这种冷漠不比现代社会的冷漠。真正的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冷漠更多是由于专业化、制度化而带来的“陌生”,人情不是万能的,你不能指望用人情世故来解决所有问题。不过可怕的是,有的人顶着这种冷漠,来行使人情世故所赋予其的权力,其结果往往会引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并非什么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固有的毛病,而是缺乏人情和制度调和的社会弊病。

  张佳玮有一次提到读契诃夫,不能简单地用合不合理来理解其情节,其中很多情节是超乎现实合理性的。比如切尔维亚科夫究竟因何而死?看起来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而解读也往往要套上体制因素,使其“不合理”得到合理化解释。回到开头所说的契诃夫的批判对象和阶级立场,这两者其实对于历史门外汉而言是一种非常直截了当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当我们思考契诃夫的批判对象时,会发现其批判的现实,在其笔下带有一定的非现实因素。就像切尔维亚科夫的死,以及奥楚蔑洛夫丑角一般的变脸。但是读者读起来并不会因此有太多的别扭,反而会主动寻求其合理性,为何?因为这些超乎现实的存在都是从现实提炼出来的,然后加之具体化,最终成为小说。小说毕竟是小说,自带的虚构属性足以保证这些超乎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契诃夫是个记者,那他反倒会成为骗徒了。

  我给这本书——《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在豆瓣上也打了分,写了短评:“像一口井”。我想起有一次带我四岁的侄子走到一口井旁边,他趴在井口,我很惊慌,说:“别去!”

  他问:“姑姑,为什么里面也有一个我啊?”

  “那和镜子是一个道理。”

  “那个圆圆的亮亮的是什么?”

  “天上的太阳。”

  “天上是太阳,到了井里就像月亮了。”

  读契诃夫的短篇,大概是这么一回事儿。如果说还要附会什么相似性的话……跳井,跳井不就是自杀了嘛。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