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 | 一村一品,逐梦山乡共富

2022年10月18日 11:08:06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澜 郑雪/文 郑景怀/视频制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23日,浙江省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东阳主会场,连线了开化大溪边乡上安村,现场直播红高粱丰收场景。

  就在丰收节前两天,本网记者慕名前去上安村探访。车行至上安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醒目的展示墙,上书“上善若水、安家乐业”八个大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雄富等候在村口,他一边带领我们往正待收割的高粱地走,一边告诉我们,这是上安村的治村格言,更是村党支部的奋斗目标,要把上安村建设成为一个乡风文明“上善若水”,生产生活“安家乐业”的共富先行地、开化好地方。

上安村的高粱地 开轩 供图

家家种高粱,人人有收入

  由于张艺谋电影《红高粱》的先入为主,我们发出了“江南能种好红高粱吗”的疑问。陪同我们采访的大溪边乡文旅办主任郑建平在梯田边停下来,轻轻抚摸着沉甸甸的高粱穗:“你们看,有省城科技特派员帮扶,穗好大,个个有半斤重,今年夏天虽然旱了点,但又是高粱丰收年。”

  老郑个子不高、脸晒得黑黑,一看就像农民,但一开口就显出文化味,口若悬河,是开化高粱红8090宣讲队导师。他是开化县马金人,2009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有开化“小西藏”之称的大溪边乡,2010年成为上安村驻村干部。也就是从那年开始,郑建平和余雄富有缘相聚在一起,成为工作上的好拍档。他俩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上安村梯田上开始了“致富梦”。

  全村从村口开始就高低不平,耕地全是缺水易旱的高山梯田,多为一两米宽,被称作“斗笠田”。早些年因为没有水,水稻种不好,大多数村民被迫前往大城市讨生活。余雄富原先在城里开过饭店,跑过买卖,2008年回村,从村委会主任干起,一干就是5届。从2012年开始,他和郑建平一起捣鼓种啥能致富,根据旱地缺水的特点,在梯田上种过稻子、高山蔬菜、玉米、向日葵,都失败了,最终在2015年找到了最适合上安梯田的红高粱。

  从2016年开始,村里先后兴办了酿酒作坊、榨油作坊,在红高粱地里修起了游步道、景观台、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开始了乡村景区建设,注册了上安梯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卖起了红高粱酒、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2018年在红高粱基地成功举办了钱江源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红高粱文化节,初步打响了知名度。办节期间,上安村与邻近的杭州千岛湖枫树岭镇下姜村,签订了“上安下姜”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在枫树岭镇同步建设红高粱产业基地,与大溪边乡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余书记带领乡亲们成功打造了“家家种高粱,人人有收入”的上安特色,村民们也从中赚到了真金白银。全村梯田现在全部种上了红高粱,实现红高粱产业总产值500万元以上,在家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2018年农民丰收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10天之内连续播放了上安村民庆祝红高粱丰收的场景。

  余书记不善言辞,就由“新农人”郑建平如数家珍地介绍:“如今每位在村里参与干活的老人和妇女,年劳务收入超过1万元,以前还要在城里打工的子女寄钱回来孝敬自己,现在很多农民把钱打给子女帮忙还城里的房贷。外村的媳妇也愿意嫁过来,村里光棍汉少了。”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去年8月,以上安村为核心,开化县成立了“红高粱共富联盟”。目前,该县已有12个乡镇20多个村种植了1万多亩红高粱,预计带动高粱酒、高粱游等周边产业增收6000多万元。同时,上安村还成立了红高粱共富培训基地,带动全省5万多名山区群众种植了13万亩红高粱,在全省各地点亮了一抹抹“高粱红”。“自从上安村共富模式火了后,从广西、湖南、江西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人特别多。我们在上安村文化礼堂创办了红高粱讲堂,推出了以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系列课程,不仅要给来学习的人上课,有的时候还要出去分享。我当乡镇干部30年,现在很有成就感。”郑建平感慨道。


余雄富(右一)和郑建平(右二)在地里查看庄稼长势 开轩 供图

一村一品,让城与乡渐行渐近

  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调研钱江源头的开化县金星村时,对时任村支书郑初一叮嘱道:“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将来通过‘山海协作’,空气也能卖钱。”为开化探索山区共同富裕之路指明了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十多年来,开化一直在探索一条“空气卖钱”、山区共富的模式。但是,受限于地理位置偏、资源少、基础差,许多难题有待突破:如“山区封闭症”的束缚如何挣脱,沉睡的文化资源如何激活等。来开化采访之前,我们了解到开化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乡村以不同特色的农产品和非遗特色品牌为载体,节庆活动不断。开化一村一品总体开展情况到底如何呢?

  为此,我们到开化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请教了该局副局长钱聪。他介绍,开化这几年围绕“一村一品”,做精传承与非遗特色品牌活动,扎实推进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深化中秋民俗文化节、根雕艺术文化节、开化龙顶开茶节三大非遗品牌活动;指导马金扛灯、霞山高跷竹马、狮象灯舞、花棍舞、竹马舞等代表性非遗舞蹈项目创新升级,使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丰富“非遗一台戏”演出内容、演出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由原先的“三进(进农村文化礼堂,进景区,进校园)巡演”模式升级为“定点演出+流动巡演”的“1+1”模式,常态化开展展演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

  在开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思逸看来,开化为抢占“云上旅游”新机遇,推广一村一品的力度非常大,县委书记带头,用人人动手转发的低成本宣传,搭建跨部门、联内外的“365微推窗”,每天推送“休闲开化”等公众号矩阵,万人转发,用“脑白金”的宣传模式霸屏朋友圈,在上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稳进提质指数评价中位居全省第一。通过构建“领导干部带头推、公职人员全面推、市民群众主动推、驻外乡贤助力推、县内县外合力推”的宣传模式,许多文章阅读量上了10万+,实现了“不花一分钱,开化有点甜”的宣传效果。据悉,刚刚过去的“十一”期间,文旅订单就接了很多。

  一村一品的运作,离不开艺术乡建的支撑。比如上安村为推广红高粱文化,特别创作了村歌《红红高粱沟》。以音坑乡下淤村未来乡村为样板,开化将“艺创”全方位融入未来乡村建设,着力打造“霞洲艺术村”,用文艺赋能平台吸引资本入驻,用文艺赋能空间美化乡村景观,用文艺赋能产业带动村级增收,用文艺赋能治理打造和谐人居。截至目前,成功引进15位艺术家驻村,安排1000余万项目资金打造汉唐香府等26个文化味十足的文旅项目。2021年,该村旅游收入149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7万元。

  “一村一品旅游资源的全方位推介,是以打造山区共同富裕先行实践地为目标的。”开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燕总结说,“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激发一村一品在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化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开化特色文化标识度,加快打造文化文明双高地,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同时构建365微推矩阵,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山海协作工程的升级版,朝着更高质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迈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短短2天,我们行走在开化县的上安村、姚家村、朝阳村3个美丽乡村,似乎已经找到了山乡共富的金钥匙:空气卖钱,不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吗?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村庄正在通过一村一品的建设,吸引城里人到美丽乡村驻留几日,把城市优质资源下沉过来;村里的优质农产品则通过电商带货直播、办节的方式流通出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与乡相向而行、渐行渐近……这一切,离不开致富路上受过市场经济熏陶、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带头人。在喜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向余雄富、郑建平这样奋战在“三农”战线上的人们致敬!

在乡间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位90后小伙网名“浙西乡村小灰”,是开化县华埠镇翁村村“数字化”养蜂的小老板,曾是戎装在身的“兵哥哥”——他是开化“新农人”余建辉。

  在他朋友开设的音坑乡姚家村牧马人农场,记者采访了他,这也是他拍摄短视频的基地。谈起他今年3月开始陆续发布在各平台的34个短视频,全网累计有15万粉丝,他感到十分满足。短视频镜头前的“小灰”穿着朴素,脸上专注认真,嘴角时时扬起质朴的笑,说话不紧不慢,让人瞬间沉静下来。

  他的作品以记录家乡生活点滴,带网友走进大山古村落,解读更多传统工艺、美食和文化为主旨,以还原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为主题,每期视频背后都是几周甚至数月的潜心准备。他走访民间老手艺人拜师学艺,或是自己钻研练习,在不断的失败与重来中,一件件精巧的老物件,一道道鲜美的老滋味,经由他的视频展现在大家面前。

  “你能凭借短视频谋生吗?”记者问。

  “目前还不行。我还接一些拍摄美丽乡村短视频的任务,慢慢考虑带货,视频总归要进行转化的。好在女朋友很支持我现在这样自食其力的生活,我也在乡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拿余建辉最为火爆的视频“自制传统手工蓑衣”来说,网友发得最多的弹幕是“恭喜你发现了宝藏”,这话是一语双关的,古老而悠久的乡间手工技艺是传统文化的宝藏,而年轻有担当的新农人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宝藏。

  (记者 郑景怀 文/摄)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